试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校德育的建设性思维 |
作者:郭亚臣 日期:2013-09-26 阅读:573 次 |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过去直观性、经验性、封闭性、滞后性的传统思维,形成以肯定性与否定性统一、一元性与多元性统一、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建设性思维模式。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建设性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最新理论结晶,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今天党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确是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呼唤着新的理念的必然,它对于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升了理念。”[1] 新形式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当代的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和西方意识形态东进,对高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基于发展主体——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认知思维方式的复杂性变化,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建设性思维,必须成为是指导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法论,成为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思维出发点。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目标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上贯彻 “以人为本”的精神,意味着要把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德育成效的核心目标。因此,教育要以培育健全品格的人为本,要以德育人,德育为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心素质的全方位发展,真正做到学生与社会、与自然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性思维着眼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要求,解决了德育创新的原则与要求,打破了传统的德育思维模式,在高校德育系统性原理指导下,它为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世纪,高校德育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改革转型的大环境中,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德育要改变那种远离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的直观性、经验性、封闭性、滞后性的传统思维方式。高校德育的建设性思维对高校德育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实现了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对教育实践主体提出了新要求,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新理念。建设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不仅同一定时代及其社会实践方式紧密联系,而且同认识主体的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发展不再为了追求了简单的数量与规模的增进,而是为了实现发展的人性追求与发展的人性关怀,在注重质量的同时实现发展品格的超越性;在注重目标的同时兼顾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在注重方向的同时追求发展模式的可操控性。高校德育的建设性思维模式集中体现为“四个统一”,即肯定性与否定性统一、一元性与多元性统一、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 一、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 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强调的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不断传承与开拓,通过德育思维的继承与创新,保持德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性。 肯定性是对事物现实存在与状态的认可,是否定性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德育建设性思维的肯定性要求是高校德育必须注重稳定性与传承性,一方面,德育工作必须维持当下秩序运行的稳定,促使主体认可现实性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形成品牌和风格,通过继承优秀的德育工作范式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建设性思维的肯定性是德育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两重功能属性的要求。 德育政治功能,作为德育的显现功能,它毫不掩饰的指出了德育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功能,强调德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对现行高校教学、管理、运行秩序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新的形式下,高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一方面,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性增强,价值多元化日趋明显;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他们面临着较为巨大的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压力等,这些使得当代大学生生存现状备受考验。在此种情形下,高校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高校稳定性工作,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通过心理干预、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践教育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德育文化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即对于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变迁等方面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教育在文化传统、文化构成中所起的作用)。”[2] 德育的文化功能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注重传承性,通过肯定旧有德育中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来提高德育实效性。因此,必须创新高校德育思维,形成以肯定性为核心的建设性思维。 否定性是事物产生出与自身存在相矛盾,并破坏自身存在的因素。否定性因素通过打破现行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创新和改进现行事物,进而促进事物的良性循环与科学发展。长期以来,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备受关注,由于受到社会德育环境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德育工作的模式和途径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此种条件下,德育工作仅仅是继承性的工作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积极更新德育内容,把符合时代新要求的育人因素融入德育内容,把能够有效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工作模式全面推行。通过全面的德育创新,开辟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二、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一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即体现了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原则,又体现了德育工作的包容性。在现今的形式下,德育工作即要有一种主导价值指导,又要包容其他价值来指导德育工作。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是适应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元强调了高校德育建设必须有一个统领性的价值体系,通过这个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建设。高校德育建设的多元性对当下高校德育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新的诠释,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各要体现为一种协作与合力育人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性,要转变教育理念与育人视角,高校德育不能仅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对现行社会制度的认可,更是应该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一元性与多元性相统一的建设性思维模式,是着眼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并行提高的角度,对于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向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德育评价要和国家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内容、德育目标相统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政治思想道德目标相一致。”[3] 在现今形式下,高校德育建设性思维的一元性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方向性。方向性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因素。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远大目标,是人的行动的正确指针。因此,高校德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坚持一元性具体表现为:高校德育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自觉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体系,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理想价值支撑,为中国人民的奋斗指出了原则和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了大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帮助大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我们进一步加强高校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新时期高校德育必须确立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念。即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密切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和信念等个性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4] 在这种形式下,多元性是对高校德育建设性思维的崭新诠释,它告诉人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主体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成败,要保证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必须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多样性的德育内容与方式,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接受教育。因此,要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繁荣德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德育思维来指导当下高校德育工作。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学习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核心各种新理念。 三、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德育工作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是指明了高校德育一般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原则,高校德育的封闭性集中体现为高校德育的具体性,中国的高校德育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重要组织部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德育必须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中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具有封闭性,这种封闭不是指系统不对外交流,而是指系统必须具有自身独特性,在某种时间和空间中存在一定的稳定性。正是这种封闭性,当下中国高校德育推行了一系列区别与西方社会的公民教育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校德育封闭性要求,中国高校德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的肯定和继承自己已有的理论成果。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共产主义思想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策与国情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不断把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德育工作模式、理念、内容开展下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工作。 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阵地,对先进思想的传播、发展和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种条件下,高校德育很容易带有时代特色。在高校的社会作用愈加显著的今天,国家和社会更需要高校德育紧跟时代步伐,感受时代脉搏,倡导和发扬合乎时代要求的、代表先进性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德育时代性要求中国高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要求高校德育要不拘一格,既要保留中国高校德育的特色,又要积极借鉴国外德育的积极成果,通过开放性的建设思路,打开中国高校德育建设的新局面。这种开放性要求,中国德育工作者必须积极借鉴西方公民教育内容,打破制度的界限,对西方德育的优秀成果进行吸收,积极利用西方优秀的德育成果对不良社会思潮进行剖析,形成建设性的工作思路。 四、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立的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之一。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高校德育建设性思维强调,高校德育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过去,求量不求质、求形式无实效的实践模式。高校德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协调、配合,加强对整个活动的调控与管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统一是高校德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坚持现实可操控性与未来的预见性相统一,高校德育必须积极着眼于处理两个层次的问题。即,在理论着眼于预见,在现实中着眼于实践。通过积极的理论思考,预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在现实中寻找实践途径,推进德育思维的可操控性。 高校德育前瞻性性,强调德育组织者必须准确科学地测试和诊断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水平、品德发展特点、品德发展困境,拟订操作方法和组织方式,确定操作方法和品德发展类型、组织形式的关系等,为德育组织者提供参考;强调德育组织者必须积极的观察时代的变化,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德育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认知,从而预见性的制定可德育计划;强调德育组织者对高校德育目标进行科学化管理,使目标标准与学生的发展的实际相符合、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过程中,真正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当前学生的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社会大环境实际,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的进程及趋势,设定一个有效发展区,在这个区域内来制定可执行的发展目标。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则毫无疑问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以服务大众为本,就是要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发展的落脚点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因此,德育在发挥政治性功能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其育人功能。高校德育的现实性,强调高校德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积极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在德育目标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注入其中,积极谋划有益于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德育模式,把全心全意为学生成长作为指导性的思维模式。在德育工作中,不在仅以数量、规模和影响力来判断活动的质量,而是以学生是否受用、是否真心喜爱、是否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衡量德育实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周远清.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理念[J] .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3 [2] 檀传宝.德育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71 [3] 敬枫蓉、王嵩.浅论高校德育工作新理念对学生德育评价原则的影响[J] .理论与改革,2007 .1:152 [4] 袁惠芬.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J] .现代教育科学,2005 .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