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叶笃初同村官谈心:修德 感悟 成才
作者叶笃初              日期:2013-03-12               阅读:4323 次

   当我登上这座讲台,刹那之间有点“窃喜”。因为,不久前由我主编的一部辞书——《党的 建设辞典》,首次把村官这个词语,请入辞典这座庄严殿堂。随后,互联网上”百度百科”本此收进了”小村官”词条。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时代潮流把我推到前端, 在无形中做了所谓“第一人”。试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建设热火朝天已60年,何来具有当今时代气息之“村官”一说!?为什么会称 “小村官”呢?!

  我在辞典中用三个条目分别地将官方文书所言、正式用语、昵称作出了包括词源、本义及延伸义的解释,从而把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个新生事物固化在中国语言宝库之中,同时也就固化在中国悠久文化宝藏之中。

   其实,人所共知语言变化背后,是深刻的时代脉搏跳动。任何一个新的词语诞生,都是社会变革及时代进步的直接、迅速而集中的表现。也许这些语言最初出自一 种感受、动议或是习惯,在人们间或世俗生活中有限流传,随着事物的发展与共识的增加,就会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通行语言,成为广泛交流与公认的工具。

  我之所以毅然决然在辞典中编进这个词条,因为身后所支撑的是党中央的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其集中的表现是中央一系列有关指示决定文件,尤其是很高层面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文件。

  正当“村官”事业方兴未艾之初,先是党的十七大(2007年10月)制定党和国家兴盛发达目标,随即经由全国组织工作会议(2008年2月)首次宣布全国用五年时间选聘十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宏大计划。紧接着,分别在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 年10月)和十七届四中全会(2009年9月)上,以彰显郑重的《决定》形式,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宣告把各方 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宏大战略,积极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提出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守则。据我所知,在中央全会这个 很高层面,接连两次作出正式决定,载明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任务和要求,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其价值和特殊重要性可想而知。

  前 面我说到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是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具有划阶段意义的里程碑。现在全党上下正在兴 起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全党同志都把这次学习贯彻活动视做自己的重大政治责任。我想本着这个精神,同在座各位作一个简单思想交流,也通过你们同更 多的村官交心谈心。我说三句话:

  修德先于修业,感悟高于感知,成才重于成功。


  修德先于修业

  我国古籍《易经》载有“君子进德修业”之说。唐代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所以,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德的含义,是指操守、品行。而“业”是包括学业、事业在内一切功业。

   我家长辈中有一位中国文字学家,他编著了一部《常用字字源字典》,解释德(悳)字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从彳从十从目,十在目上,就是直字。十就是直的东 西,加彳旁,有直行义,表示道路。后来文字发展又加了心的象形,目不斜视,直走道路,这就使德包含了正直、公道,去想事、去待人的意思。所以,德是表示好 的品行,进而形成许多正面义涵的如品格,道德等这样一些词组。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还引申为一种理想、信念,例如经常用以鼓励党 和国家、人民同心同德。

  强调修德先于修业,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较高思想境界。修业,在习惯上把大学生乃至中学生在校学习称为修业,广义 上的修业也包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甚至还有许多专业技术能力等等。修德先于修业,就是要把修德放在优先的地位、首要的地位。要处理好主和从、本和末的关 系。在实际生活上,这样处理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在艺人中讲究德艺双馨,戏班子里师傅教徒弟先学做人、后学演戏。在医界中一贯提倡良好医德。“病家求医, 寄以生死”,在关系人命的这件事上,当然应该遵循人道精神,所以倡导“蓝丁格尔”这种典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一次对各级干部,包 括在第一线最基层岗位任职的村官,提出要求:一定要把修德放在第一位,时时事事处处都要培养良好品德情操,要坚信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正义性,要努力从政治品 质、道德涵养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决定》着重地提出四个“是不是”:即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以此作为评价德的基本标准。

  感悟高于感知

   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有直觉的、简单的、一时的,也有深刻的、复杂的、长久的。前者大致可以称为感知,后者即达到感悟的层次。感悟比起 感知更深刻些、更牢固些,更具理性特点,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已经超越简单心理状态而形成了较为复杂心理过程。例如读书、看报乃至欣赏文艺电视作品,你容易做 到一般层次上的有所感知,而经过了思索、咀嚼、回味,就会进入到较高或更高层次的感悟。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这个大群体中特别需要加以提醒。你们在学校 里读了很多的书,听了很多的课,但你们是不是都读懂了、听明白了,这可能是要打问号的!?至少在程度上会有所不同,例如常说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甚了 了,都反映了感知、认知程度的不同,而感悟是达到较高或很高的境界。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 所以,我们提出感悟高于感知,就是希望我们的年轻同志对于自己和身边的形形色色,要努力从感知飞跃到感悟,乃至获得对于人生、社会、自然的真谛的理解。具 体而言,就是对农村、农业、农民,对自己所担负村级工作以及相关环境、条件、事务都要有深刻的而不是浅表的认识,要有清醒的而不是迷茫的理解。一句话,感 知是不能解决规律性的认识问题的,感悟才能使我们可能解决至少是接近于解决规律性的认识问题。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来说,一旦我们获得了规律性认识,也 就迈向了客观真理的大门。这是多么重要的呀!



  成长重于成功

   成长,亦即长大,是说人向成熟(或是完全成熟)的阶段发展。如果成长是个过程的话,那么成功即是一种结果。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成功又分大小、有阶段性 的或局部性的区别,所谓大获成功或大功告成,这就是比较全面性与彻底性的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对于群体性的(即非个别性)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我们更加关心 和重视的是数以万计地年轻人迅速茁壮成长,让他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豪迈行动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锻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源源不断的可靠接班人。这是一本大账,是长远的战略。

  就每一个年轻人而言,他们当然是想很快做出成绩,或说取得一定成就,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我们要说不必急功近利,不要设想或奢望一下子就能做出惊人的丰功伟业来。

   所以提出成长重于成功,意在引导保持健康心理,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更大目标。的确,希望取得成功不是什么坏事,世界上讲成功的人很多,著名学者季羡林曾 经自称只能做个“小的”回答,就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据说还有一位豪称写出《成功规律学》的先生,他用另个算式表示:成功=知识加自信+梦想+努 力。这都给我们的青年朋友有若干的启示,但无例外的是不可缺少勤奋或者努力。而我更注重的是成长,亦即作为村官这个主体的自觉性的成长。从长远讲,成长是 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何谓成功,即获得预期的结果。用英文讲是make it ,把想做的事情做成。在我看来具有长久的决定性条件是什么,是作为主体的我们 自己健康成长。希望年轻的同志懂得成长重于成功的道理就在这里。

  以上说了六种性状情景,并把它们分别组成三对关系。无非是同年轻同志 交心谈心,提醒大家需要作好种种精神准备,把自己所书写的这段村官经历作得精彩,光亮耀人。我相信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十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当代中国 青年发展史上的最新一页,必将在两方面即新农村建设和新一代青年成长上产生无可怀疑的伟大历史推动作用。

  (2009年10月30日在浙江省首届大学生村官论坛上的讲话)



  阅读:432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