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诚信是社会交往的通行证
作者颜晓峰              日期:2013-03-07               阅读:4250 次

 
  目前,我国一些地 区开始推行“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以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防范信用风险。个人信用制度,就是个人的信用证明,是个人的信用“身份证”。在社会信用制度 的网络中,个人不讲信用,信用就要来管你;个人不重视诚信,诚信就要来教训你。由此可见,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交往的“通行证”。

  诚信是人的需要

   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一个人无论能力多么强,多么全面,也不能离群而 居,也要依托于各种社会关系,也要进入各种人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没有语言,人们之间就无法进行信息、思想的交流;没有货币,人们之间就无法扩大交换。 我们还要看到,人的交往不仅需要符号性的中介,而且需要制度性的中介。制度性的中介既包括法律规范,也包括道德规范,而诚信就是贯穿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之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个人遵循诚信规范,他才能像“信得过”产品一样成为“信得过”的人,得到他人的信任,从而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相 互交换,相互帮助。只有诚信,才能建立与他人的交换关系,才能获得社会关系为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俗话说:“礼尚往来”,说明了人们的关系是双向 的、对等的、互利的,这种“礼”的基础,就是“往来”的双方都要遵守诚信规则,平等交换。

  诚信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人生是向未来开放 的,人在一生中的很多努力都是着眼于未来,为未来而准备的。人有发展的需要,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既包括知识能力的积累,也包括身体健康的准 备,还包括品行操守的磨练。国家要以德治国,个人也要以德立身。中国古代文人历来重视道德文章,把做人与做学问并重。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也是德智体全面发 展,培养“四有”新人。诚信是道德培养的基本内容,“人无信不立”。没有诚信,其他道德规范都是没有约束的。诚信是道德中的道德,是“元道德”。一个人确 立了讲诚信的基本道德,他就能够在一生中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求真务实。一个人一生恪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他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得到肯定的、积极 的回报,个人的声誉就会不断增长。个人的事业就能越做越好,越做越顺利。

  诚信是人的利益的需要。人有多重属性和多种需要,如经济属性 和需要、政治属性和需要、文化属性和需要。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政治的动物;在西方古典经济学的模型中,人是“经济人”;在20世纪德国哲 学家卡西尔的理论中,人是符号的动物,也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认为:“利益就只是我们每个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幸福所不可缺少 的东西。”可见,利益不只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人们其他生活领域的利益。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有合法与不合法、合道德与不合道德两种方式。“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不仅“爱财”,而且“爱名”、“爱官”,都要“取之有道”。在合法地、合道德地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和素质,其中之一就是诚信。 依靠诚信,一个人就可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基础,练好自己的“内功”,积累自己的资本,扩大自己的声誉,不断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诚信在短时 期内不会使人“利益最大化”,但可以保证个人长期“风险最小化”。

  诚信是人对评价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 人,因此人需要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认同,人有得到评价的需要。人的评价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人、取决于群众对自己的评价。日常生 活中说的“口碑”,就是群众对一个人的评价。口碑有好有差,口碑好的人,就能产生某种满足感;口碑差的人,如果真实地了解了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恐怕也会 产生某种失落感。因此,越是公众人物,就越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获得更好的评价和更广泛的认同。各种层次的对个人的“民意测验”,就是评价人的一种方法。评 价是对人的真实看法,真实的评价是不能买来的,也是不能强迫的。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得到好评,在他人心目中得到尊重,在大多数人中得到认同,最根本的是要依 靠自己对社会的实际贡献,依靠自己言行中的人格力量。这些都是诚信的反映和产物。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白,光明磊落,就能够赢 得群众的称赞,得到公认。得到肯定性的公认,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

  诚信是公民道德之本

  我国公 民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每个公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领域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就将有效地提高公民自身的道德素养,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诚信要求贯穿于公民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诚信素质是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否诚信是衡量一个公民道德水准的基本尺度,也就是“人而无 信,不知其可也”。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 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助人为乐,互相关心;爱护公物,珍惜文明;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见义勇为等 等。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就是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都贯穿了诚信的基本原则。自觉遵守以诚信为基本要求的社会公德,就是一个 文明公民。例如,忠诚老实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社会人的交往要遵守“时间道德”,即按时守时约时,不影响和耽误他 人的时间,不妨碍和打断他人的安排。在“非典”疫情流行之时,尽量不串门,也是一条自发形成的新的公德,这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担心。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如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职业关 系,就包括官员与公众、服务员与顾客、教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等方面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 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就是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职业道德的每一条准则,都内在地包含着诚信的要求。要做一名称职的职业人,第一守则就是诚信。 爱岗敬业要求人们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如果敷衍了事,三心二意,粗枝大叶,藏奸耍滑,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中,很容易 被淘汰。办事公道要求人们清正廉明,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不谋私利。古代有一篇《官箴》,表明了为政公道的威力。其文写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 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服务群众要求每一个从业者,在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奉献社会 就是要求把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实现人生价值统一起来,通过自己的职业行为来为社会作出贡献。多创造财富,多缴纳税收,多参与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都是通过自 己的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实现奉献社会的行为。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 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 则,它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标准。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 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 持家、邻里团结等。大力倡导家庭美德,就是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家庭美德的核心是每个人要履行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诚信”二字。人 与家庭的关系最为自然,最为密切,最为持久,一个人的家庭道德水准,是检验这个人道德水准的最真实的标准。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是受到邻里称羡的家庭,一 个对家庭负责的人,是受到人们尊重的人。一个人的家庭表现,并不都属于私生活或“隐私”,当它触犯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时,如家庭暴力,也要受到舆论 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来源:云南日报网



  阅读:425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