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绿色转型”的使命
|
作者:胡鞍钢 日期:2013-05-02 阅读:4260 次
|
纵观已经或大体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传统发展战略,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尽管各自的国情特点、发展条件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仍有两个显著的发展特征:一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对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发展模式。对比中国的条件,我们认为,中国不可能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国家的崛起。其主要理由是:第一,欧美、日本等在发动工业化时,就积极参加了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相互联系起来,以战争和殖民方式积累原始工业资本,开拓国际市场,靠工业化和国际贸易两个轮子促使经济起飞。中国经历了百年磨难开始对外开放时,国际市场早就分割完毕,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使之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第二,中国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晚,经济发展起点低,与工业化国家相比,生产技术和开发、利用资源能力差距甚大,虽有后发优势,但障碍重重;第三,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及欧美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没有条件实现高消耗资源生产型、高消费生活型的物质高度现代化;第四,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第五,中国不可能像过去的工业化国家那样通过战争和资源掠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只能从中国的内部改革和发展之中寻找出路;第六,按照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有鉴于此,中国的发展战略必然要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而应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非传统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
可以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创新之路,它将不同于从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在21世纪上半叶创新的一种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乃至脱钩的绿色发展模式。并且,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绿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促进绿色消费,不仅不会影响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还会大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安全、适应气候变化的“多赢”。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一定会通过和平发展与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与绿色合作,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450ppm稳定”方案、温室气体减少一半作出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