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推进东亚地区合作红利丰厚
作者胡鞍钢              日期:2013-05-02               阅读:4272 次

 东亚是世界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所占比重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但是,相比西欧和北美而言,东亚的地区合作却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东亚经济合作以1967年8月东盟的成立为启动标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一直进展缓慢,且以东盟的单一形式进行。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的合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表现在:东盟合作进入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化建设阶段;中日韩三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对话协商机制,尤以2003年10月三国领导人签署《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为标志;“10+1”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10+3”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东亚合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乃至竞争态势。

  东亚地区合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后东亚的相对稳定、全球地区集团化发展、东亚地区复合相互依赖的加深尤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世界银行专家指出,东亚经济,特别是它的贸易增长在全世界是最快,这表现在经济增长率最快的、贸易增长率最快、地区内部的贸易远远地快于其它贸易地区(包括欧洲和北美)。与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从全球自由化中获益更多;由于这一地区各经济体之间差别很大,在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东亚地区可以通过地区性一体化来实现自由化的大部分收益。据估计,到2015年,东亚从全球自由化获得的潜在收益将达到数千亿美元。东亚各国的发展战略(重点在于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稳定)和贸易政策(重点在于市场准入和竞争)越来越密切地相互联系。东亚贸易已经越来越具有互补性,东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的互补程度已经直逼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亚地区不仅有世界经济强国日本,有第一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四小龙,还有第二代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中国,以及众多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构成了巨大的互补,为加强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地区一体化表面上看是经济合作,实际上却是政治层面的决定,因此各国政策的配合和对一体化的共识至为关键。东亚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大国的集中地带,中、日、美等均位于该地区或在该地区拥有重大利益。尤其是,美国在东亚安全议题上的主导地位和中日关系构成东亚一体化的变数。近年来,中美之间形成了比较具有建设性的战略协调机制,中国所积极促动的开放地区主义减少了外部力量对东亚一体化的疑惧。当然,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差异甚大,各国难以接受对主权的过多让渡,难以展开高层次的合作。共享增长旋即成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推动力,以东亚的经济实力和潜力计,以地区主义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为参照,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受到全球关注似乎是必然的,而其发展缓慢也似乎是有情可原的。迄今为止,东亚各国向高层次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政治共识还不够强,尽管东亚合作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

  就现状而言,东亚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真正能够体现各主要国家意愿的地区一体化组织,东亚三大国中日韩采取分别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来参与地区一体化的事务,三者之间反而缺乏前瞻性的经贸合作安排。从长远利益考虑,东亚需要建立由中国、日本、韩国共同参加的自由贸易区。这既符合东亚各主要国家之间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关系的客观需要,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各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当然,随着东亚各国联系的增加,其复合相互依赖的程度也将继续加深,地区合作正给东亚各国(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体)带来丰厚的红利,并且这种利益会随着地区合作的深化而增加。作为一种前瞻目标,东亚一体化有着美好的前景。

  中国与东亚各国、地区的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贸易伙伴关系不断增强,中国大幅度减少关税、大规模消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和注重推动贸易自由化、遵守国际规则等积极措施使得东亚一体化打上了市场推动的强力标签。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来源于其地缘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也受惠于蓬勃发展的东亚多边合作。区域多边合作是二战结束以来的一种新趋势,它对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双边关系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主动倡议并加强了东亚一体化的制度推动。中国的发展带动了东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东亚地区的深入合作,东亚正在逐渐赢得更大的影响力和自主权。

  过去几十年,亚洲奇迹除了应该归功于东亚各经济体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外,东亚国家之间的积极合作也功不可没。促进东亚多边合作,是所有东亚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反应,符合东亚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全球化进程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并行不悖,经济区域集团化客观形成了欧洲、亚太、北美三大经济板块,各大国分别以此为依托,而东亚就是中国所在区域一体化的基本依托。

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427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