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者吕政              日期:2013-04-16               阅读:3977 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面阐述了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任务和途径,是新时期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

  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必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环境和条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在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应达到7.5%,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须保持在10%~12%。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3亿以上的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心环节。我国虽然已经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在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为跨国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获得微小的利益。我们也必须正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我国2004年占GDP的比重为1.2%,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2.7%、3.9%和2.9%;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国在50%以上;对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我国为1:0.08,韩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1:8;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根本途径。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难以与发达国家争高低,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再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我们短缺的资源和技术装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不拒绝、不排斥上述两种类型的发展模式。但是,必须看到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低端,一些地区的GDP虽然增长很快,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国民收入。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已经没有国界。工业无国界的说法似是而非。虽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导致工业生产过程没有国界,但是,在有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利益绝对是有国界的。作为科学实现形式的技术也是有国界的。否则,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规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核心技术的控制,实质上为了控制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手段,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为了改变高新技术依赖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高新技术,更不可能通过技术贸易获得。

  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先天不足,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需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以市场换技术,是指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二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三是技术存在代际差异。以市场换技术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装备,以提高国内用户的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引进外资在国内建厂。

  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与发展中国家最初的技术和产业起点相比,缩小了技术差距、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另外通过技术扩散、零部件生产在当地外包、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途径以及本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

  但是,必须看到以市场换技术的弊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更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以市场换技术还可能形成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进行排斥和抑制。从实践上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行业与企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占有率都能有所作为。反之,过度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症”,大多没有什么作为。



  阅读:397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