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应用经济学理论:在服务实践中走向繁荣
作者吕政              日期:2013-04-16               阅读:4086 次

 应用经济学是以理论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生产要素配置、经济发展与运行、社会产品分配规律的一门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为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材料和验证条件。30年来,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在服务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应用经济学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化道路研究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工业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新时期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不再片面追求高速度,坚持适度的快速增长;放弃重工业优先增长理论,坚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城乡关系,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和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党的十六大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丰富了应用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

  产业结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化了人们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认识。首先,深化了对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作用的认识,即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类型企业配置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制约社会再生产的供求关系,影响进出口贸易条件。其次,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是消除相对短缺或相对过剩,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平衡与协调,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第三,揭示了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实现途径,即企业应当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供求关系和价格杠杆调节投资方向及其规模,竞争机制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第四,明确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即通过制定市场准入规则和宏观调控引导投资方向和结构,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避免产生外部不经济,增加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限制产业垄断行为;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维护本国产业的合法权益。第五,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的关系,明确了我国现阶段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出既要发挥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又要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业升级。

  区域经济研究

  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主要是:首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经验教训,对沿海与内地的关系、“三线”建设布局调整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其次,根据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的差异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提出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的思路。第三,研究区域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差距扩大问题,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战略和途径。第四,深化了关于生产要素空间配置过程中生产集中化趋势的认识,提出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日益深化的条件下,地区经济不应追求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差别化、特色化的产业定位是各个地区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生产集中化的实现形式。第五,加强了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应当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使生产要素能够顺畅流动;经济布局的疏密程度应与人口分布以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使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都能够均等地享受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

  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

  对外开放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是:纠正了对自力更生发展模式的片面认识,深入分析了我国现代化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开放”的重大问题,确立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对外贸易不仅是调剂余缺和创汇的手段,而且是拉动经济增长、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出发,提出我国开始进入资本双向流动的阶段,境外投资成为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手段;明确了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条件下,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有必要掌握资本市场开放和汇率调整的自主性,为建立完善对外开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理论依据;随着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在“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新形势下,我国应积极履行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责任,开展更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更加全面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劳动经济研究

  劳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主要有:我国作为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人口大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以增加资本积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劳动力就业体制和就业方式改革必须适应劳动力自主择业和自由流动的客观要求,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由于劳动力总量上的供大于求以及企业劳动力成本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不可避免,政府在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扩大就业的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出路是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分配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制定法律来调整分配关系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协商机制,以维护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财政金融研究

  财政理论的主要进展表现在:研究市场取向改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从体制上解决国有企业吃国家财政“大锅饭”的问题;研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关系,为分税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财政如何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并有效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研究构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发挥财政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转移支付方面的功能,以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协调配合问题。

  金融理论主要是研究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的目标、任务、步骤以及金融对外开放等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明确了中央银行的职能定位,把宏观调控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其次,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成为真正的金融市场竞争主体。第三,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第四,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探讨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的条件、机制和方法等问题,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有序展开提供理论支持。第五,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和新特点,以既发挥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又有效避免国际金融风险。这些理论成果对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统计与数量经济研究   

  30年来,统计与数量经济学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应用经济学的一种主流研究方法。首先,数量经济学以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为基础开展研究,促使经济研究方式从注重定性分析向注重定量分析、实证和经验研究的现代研究方式转变。第二,统计学与数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融入我国经济各个层面问题的研究,从初期的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等领域,拓展到与民生相关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区域差距等微观经济社会领域。第三,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模型已成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研究机构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第四,数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方法从一般均衡研究转向非均衡、非稳定的研究,从简单的线性方程分析转向非线性方程分析;数据采用从时间序列数据拓展到各个层面;模型估计方法从简单的最小二乘估计发展到非参数、半参数估计等方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阅读:408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