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 |
作者:吕政 日期:2013-04-16 阅读:4003 次 |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工业化,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虽然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但由于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的不同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我们不可能重复别国走过的道路,而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原则是,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出发点,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形成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并存的产业结构。要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中,并坚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在资源密集型产业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在继续重视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推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摆脱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 优化工业布局。在工业布局上要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生产布局不应片面追求均衡和自成体系。每个地区产业结构的选择都应以充分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作为出发点,放弃那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劳动力资源充裕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社会公共服务的均衡分享,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加强环境保护。在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短期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追求经济增长应与保护环境相统一。对规模不经济、技术落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必须下决心关停。通过提高经济规模、技术和环境保护标准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规则。治理环境污染要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承担责任的原则,防止私人成本转移给社会、企业成本转移给外部、上游成本转移给下游。 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工资所占的比重,增强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抑制社会产品分配过度向资本倾斜的趋势;二是完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减轻普通老百姓在这三个方面的压力;三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从体制机制上调节过高收入。 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体制安排上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过程中离乡不离土、进城未转移的现象。比较现实的出路是为进城务工农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进程。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和各类用户的需求组织实施。科研院所和大学应根据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参与技术创新过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具有系统集成能力和对社会化分工的协调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