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
作者杨东平              日期:2013-03-20               阅读:4202 次

不久前,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确定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最近,国家已提出控制高等教育扩招速度,将今年高校招生增幅调整为5%。从1999年至2004年,本专科生招生的年增长率平均为26.1%,研究生招生的年增长率平均为28.6%,大大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由于未来二三十年,适龄青年的规模仍在增长,因此高等教育仍需保持适度的增长。一般认为,与GDP的增速同步,是一个合适的速度。但今年5%的控制增幅,大大低于GDP 的增速,显示了政府加强调控的决心和力度。

  连续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产生了可以预料的一系列问题。它突出地表现为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明显滑坡,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全社会强烈关注的问题。显示高校办学体制、教育模式的相对封闭和改革的滞后,高校的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教育内容和方法等许多方面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品质变异还有其它许多重要的方面。例如,我国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对一些研究型高校实行重点投资建设,但这一政策的绩效评价是不明确的,国家巨额的投资效益难以考核。在新一轮行政导向的学术“大跃进”下,高校普遍气氛浮躁,热衷于盖大楼、建大校园、追求豪华阔绰。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很难按照学术自身的逻辑渐近地积累发展,而遵循上级部门的指令,追求定量化的高指标。近年来高校逐渐增多的学术造假等学术腐败事件,显示了学术生态受到的损害。

  但当前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现实的问题,也许是资源障碍,即“谁来为高等教育买单”。一方面,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培养成本增加,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清华、北大等倍感缺钱,没有足够的经费,难以请到海外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承担了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任务的地方院校,教育资源被极大地稀释,生均教育经费大幅度下降,有的省已下降为仅相当于原先的1/3左右,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然而,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经费却并不落实。在我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经费的结构中,高等教育经费约占24%左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已经大大高于各国的平均水平。国务院领导一再明确表态,今后新增的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与此同时,全国高校的银行债务约在2000亿以上,潜伏着一定的风险,教育主管部门已严令清查和控制高校贷款。其次,目前大学每年5000元左右的学费,也几乎达到了“天花板”,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得提高,严查高校乱收费。这样,增加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和收取学费——都被堵死,高等教育还要扩大和提高质量,钱从何来?

  高等教育的情况具有某种典型性。有人说,现在的教育问题如一团乱麻,如何解开这团乱麻,什么才是那把关键的钥匙?我想说,关键就是不失时机地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建立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从而走出这一困境。

  以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为例,事实上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包办昂贵的高等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私立大学;在亚洲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至少也占有30%~50%或者更高的比例,但我国仍然是公办高等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民办高等教育虽然也发展了十几年,至今仍然步履维艰,规模很小,包括公办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在内,民办高校占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仅为10%。可以设想,如果由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高校的比例达到30%以上,困扰我们的高校经费问题将不复存在。它涉及政府教育职能的变革,涉及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这样的根本问题。显而易见,国家应当包办的是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则必须打破垄断,面向社会开放,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使高等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充满活力的事业。近年来,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搞许多高收费的“转制学校”,而真正应当转制的高等学校却按兵不动。在这几年的“两会”上,已经有代表提案要求开展公立高等学校转制的改革。如果每个省有一部分高校转为民营机制,就可以有效地缓解教育经费问题。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公立高校转制的成功实践,如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

  增强高等院校自身的活力,一个基本的方面是重建政府与大学的关系,通过政府放权、向大学赋权,恢复大学的自主性,使之成为真正能够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尽管这一目标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即已提出,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已确定,但至今并未真正落实。相反,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管理出现了某种退化,官本位、行政化趋势严重回潮。例如,1980年代的教育体制改革,为淡化高校的行政级别,将所有高校定为局级;但近年来重新确定了30余所“副部级”大学,强化了大学的官本位价值,这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世界范围内优秀人才和创造性成果的竞争,实际是制度文明的竞争。我们必须正视,建设一流大学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或者说建立大学的现代性。如果我们不能建立高校自主办学的体制,不能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本位的管理,那么我们花很多的钱也不太可能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

  回顾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重温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今天特别需要强调和突出教育制度改革,坚持邓小平同志所开辟的方向,推进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核心是教育行政改革,要打破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引入市场机制改善公共资源的配置、改善提供公共产品的途径和方式,通过培育和发展教育市场扩大教育供给,增加教育的丰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要通过政事分离的改革,推动政府依法管理教育,在教育多元化、社会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建立大学的自主性,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要通过制度创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权力,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要建立社会参与的机制,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真正重要的任务。

 

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420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