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学习辛亥革命史的几点启示
作者张海鹏              日期:2013-04-28               阅读:4619 次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2月23日电 (记者 赵健 陈叶军)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重大历史节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奇迹,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建设、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在10月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又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对于2011年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我们应该如何总结?在即将到来的2012年,又可寄予怎样的希望?为此,人民网理论频道约请党建、党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总结2011年,展望2012年。

  专家学者寄语人民网理论频道的第七期特稿,是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对百年辛亥,从成功方面与失败方面,总结其历史与现实意义,并对辛亥革命的一些具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澄清、说明。


  前言

  近平同志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讲话中强调了下面两句话:

  一、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我结合中国近代史主要是辛亥革命历史谈一点体会。

  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这场开启了20世纪社会变革的革命具有非常伟大的历史意义。尽管这次革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历史仍然给了它崇高的评价。它的历史意义如下:

  一、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制度,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推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先例很多,旧皇帝推倒以后,又有新皇帝重新登场。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要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人民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辛亥革命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为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始变化,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的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的条件;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男人的辫子剪掉了,女人的小脚不裹了,鞠躬握手取代了磕头作揖,服装新样式取代了旧样式,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却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三、辛亥革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历史空前的。二千多年的皇权观一夕倾覆,当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

  中国人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新思想和新观念,组党结社,发抒己见,思想空前活跃,民意空前旺盛。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顺理成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蔚为潮流。中国共产党随之成立,并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磅礴的气势,领导中国革命奔腾向前,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性任务,建立了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

  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之所以能够发生,毫不夸张地说,是由辛亥革命拉开的序幕,开启的闸门。辛亥革命后不久,虽然出现了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民众困苦的混乱时期。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插曲。有如任何涉及社会根本变革的革命那样,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总有个过程。从1911年到1949年,短短38年就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由乱到治的过渡时间并不是很长,与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近代革命之后由乱到治的过程相比更是如此。所以,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性意义及其为中国带来的历史性转折,应该有充分的估计与积极的评价。

  五、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孕育了一批新型政治家,包括国共两党的早期领导人。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是中国国民党的著名领导人。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今仍为我们纪念。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也都是直接参加辛亥革命或者经历辛亥革命锻炼的。陈独秀、朱德、董必武、吴玉章、毛泽东、林伯渠等都是参加或者经历了辛亥革命过程而逐渐走向共产主义的。

  六、辛亥革命具有世界性意义。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国际环境下内外情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受到世界形势的重大影响。辛亥革命是世界尤其是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和侵略势力,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受到韩国、越南、日本、欧美有识之士的支持。

  列宁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说已经从沉睡中醒来,走向光明,投身运动,奋起斗争了”;而且也意味着“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经在亚洲出现”,“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把眼光放长一点,我们看到,亚洲出现的世界风暴的新发源地“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真的开始到来了。
 从成功方面看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一、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邹容、陈天华、秋瑾、林觉民、方声洞、詹大悲、彭刘杨三烈士等等的事迹,今天读来,仍令人动容。

  二、孙中山提倡人民公仆精神可以为后来者镜鉴。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提倡以人民为本位。这对于中国自有阶级社会以来的官场政治,对于过去官僚高高在上、自居“老爷”、视民众为“奴仆”的上下尊卑观念,是革命性的突破。孙中山的公仆精神与廉洁自持,是孙中山也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政治和精神遗产。

  三、孙中山构想的国家建设蓝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孙中山胸怀建设中国的伟大理想,制定了“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初步蓝图。他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提出的一些建国构想,他提出的中国应应该“驾乎欧美之上”的宏图,他设计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的宝贵遗产。

  四、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满的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五、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

  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也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六、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

  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一些华侨不惜牺牲,直接参加了武装起义。香港、澳门地区的民众也积极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我们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从失败方面看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注定不能成功。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其目的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民主制度。为此,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源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制度设计。在一个短时期内,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一度都曾颇为活跃。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此路不通!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自得到民国政权起始,即以手中的武力为依靠,藐视制度,独断专行。“三权分立”、议会政治、政党政治等等西式民主的制度设计,在袁世凯这样的武人眼中,无非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摆设而已。在中国同盟会基础上组建的国民党,虽然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议席,但其领袖宋教仁很快被暗杀,国会被解散,国民党被宣布为非法。孙中山不得不重新走上革命道路。

  此后,在中国也还有一些人不断提出并鼓吹西式民主的制度设想,但都无法付诸实际。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

  缺乏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是辛亥革命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严格说来,中国同盟会还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缺乏严密的组织体系和有力的领导群体,组织松散,核心成员政见不同,矛盾多多。孙中山虽然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是,因为同盟会的组织结构和历史渊源,孙中山的领袖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他提出的政治纲领和革命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所有人的认同。

  国民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都更趋涣散,难以担当继续领导革命,完成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性任务的责任。事实说明,在中国这样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发展不平衡、矛盾复杂、对外关系纠葛重重的大国,必须有组织严密、纲领明确、有坚强的领导群体、有眼光远大的领袖人物、能够深入民众、体现民众利益、带领广大民众前进的政党,才能真正领导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的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也是我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三、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是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任务的出发点。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不可避免的弱点和软弱性,辛亥革命时期,他们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不能提出切实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从而也不能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使革命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而只能是对帝国主义列强妥协,对国内的军阀实力派妥协,最终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这样的军阀武人手中。事实说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难以担当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历史性任务,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辛亥革命的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所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百年历史证明: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由孙中山的朋友和合作者、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完成的。
 对辛亥革命不同观点的商榷

  前些年有一种“告别革命论”,颇为泛滥,学术界、文学艺术界、影视界受到影响,创作了一些不符合辛亥革命历史真实的作品,发表了一些贬低甚至否定辛亥革命的文章。这种“告别革命论”认为辛亥革命搞错了,认为康梁的改良主义是对的,辛亥革命是不必要的,推翻帝制也算不上功劳等等;还有人说,清末的改革是有成效的,当时社会呈现出一片朝气,辛亥革命的发生是突然的。总之,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否定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很明显,这些观点,根本不顾基本的历史事实,想当然地发表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感想,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特点和弱点,就是不尊重历史事实,不尊重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不尊重历史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影响。

  康梁改良主义既然那么好,为什么得不到历史的肯定呢,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发生时,支持改良主义的人越来越少呢?既然革命那么不好,为什么参加革命的人越来越多呢?为什么武昌首义发生,短短一个多月内,就有14个省区起而响应呢?为什么还有二次革命,还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乃至北伐战争呢?为什么从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绵延不绝呢?为什么这些革命能把中国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农大众都动员起来,投身革命奋力一搏呢?

  有人肯定康梁的立宪。切莫忘记,康梁当年主张的是君主立宪,不是主张民主立宪。所谓君主立宪,就是“皇位永固”,就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君主立宪派追求的,只不过是在皇权统治下,分一杯参政的羹罢了。君主立宪派是不要民主的,这是基本的事实。这也是在当年革命潮流下,君主立宪不能实现的基本事实。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我们只能肯定辛亥革命,不能为康梁的改良主义唱赞歌。

  前些年有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该剧的编剧认为,走向共和到今天还在走,似乎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达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立宪。这也是一种糊涂见解。今天,还有人发表鼓吹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人们反思:“无量金钱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正是这种反思,正是对中国出路的新的探索,才有新文化运动,才有五四运动,才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去继续奋斗。

  中国的民主宪政,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中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就是广泛征求人民同意后通过的临时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上制定并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代表民意的根本大法。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并不是只有西方的民主形式是唯一完好的民主形式。结合本国民意和历史特点,有效地治理国家的民主,才是最好的。把我们今天的民主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混淆起来,也是基本的常识错误。

  有人说清末新政期间中国社会欣欣向荣,这完全是片面的观察。庚子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白银,每年需要付出本息1800万两,最终都分摊在老百姓身上。实行新政、练新式海陆军、办新学堂,处处需要花钱,处处捉襟见肘,处处都要摊派,这就使民怨沸腾,各地民变蜂起。清末社会动荡,人民生活不下去。

  据有人统计,从1901年到1911年十年间,各种反清起义、抗捐抗税等等反抗行为有1300多起。这是真实的历史。国家危亡,社会找不到出路,统治者腐败无能,革命成为挽救国家于危亡、挽救社会于沉沦的唯一手段。说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道路好,不过是为已经崩溃的封建朝廷唱挽歌罢了。

  有人认为孙中山终生都是革命家,其他方面乏善可陈。这是一种片面的、不公正的评价。

  孙中山是革命家,是不成问题的,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它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孙中山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社会进步思考。他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中国现代化的蓝图,在今天也值得重视。

  19世纪末,孙中山在欧洲深刻了解了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在他看来,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英文的socialism。他强烈批评了资本主义,批评资本家,甚至主张中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他非常关注民生,关注贫苦人民的生活,表示要为贫苦人民谋幸福。他在辛亥革命后多次演讲,都是鼓吹社会主义,鼓吹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他还说过,要借外国的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他在辛亥革命后的每一次失败,几乎都要鼓吹一次社会主义。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以来的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来源之一。轻视孙中山是没有理由的。
 结语

  领会近平校长的讲话,我觉得他关于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是语重心长的。负责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领域的领导干部,缺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他的工作是很难做好的。读点历史,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一点历史典故,了解一点陈年旧事。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就是掌握近代历史是怎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是怎么选择共产党的领导的。

  学习辛亥革命史,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了解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原因,就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对“告别革命”种种说法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打开了近代历史进步的闸门,中国共产党人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给予辛亥革命历史高度的评价,高度的尊敬。

  第三,辛亥革命试图实行议会政治,历史证明是走不通的。我们在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上要借鉴这个历史经验。

  第四,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是资产阶级的共和。有人要求今天还要走向这个共和,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建国前夕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中已经说的很清楚,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人民心中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还要我们退回到100年前的共和制度,怎么可能呢?

  第五,辛亥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很松散的,中国同盟会不是一个坚强的政党。我们在考虑我党的党建工作的时候,需要借鉴这个历史教训。

  第六,辛亥革命是一个没有发动人民大众的革命。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共产党人搞革命,搞建设,都要记住始终发动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不能脱离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必须尊重的。

  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学习历史,就是要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尊重历史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史为鉴,读史资政的作用。



  阅读:461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