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统一”,即历史必然性和人民主动性的统一、世界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统一从历史必然性和人民主动性的统一上认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合理性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是历史的误会,因此它迟早是要失败的,再次复兴也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涉及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简称“两个必然”)的结论,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是否适用的问题。只要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路是可以看出,被
马克思称之为具有“铁的必然性”的“两个必然”结论完全适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路是指他们严密论证社会
化大生产发生、发展和客观要求的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
纳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都作了严密的论证,任何人都难以从逻辑上推翻。马克思恩格斯有句名言: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
己了。这个武器就是指社会化大生产。因此,社会化大生产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最深层的动力,这就是“铁的必然性”。
那么马克思主义创
始人分析社会化大生产的思路,是否适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具有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扩张的特性(其实这就是今
天我们所称的经济全球化),因此这个特性必然导致社会化大生产越出国界走向全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导致
资本主义瓜分全世界,这就使得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遭受多重压迫,即本国资本、外来资本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的根本原因,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结论,是难以推翻的。十月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决不像某些人所歪曲的那样:是列宁为
首的一小撮布尔什维克强加给苏联人民的。
那为什么有些社会矛盾也很尖锐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并没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呢?这就涉及到
人民主动性这个革命的主观条件。这些国家的人民主动性又是与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及其所引领的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国家的人民主动性,社会化大生产是不能自发地导致社会主义。20世纪初尤其是二战结束后,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就
是历史必然性与人民主动性相结合的产物。
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分析社会化大生产的思路是能够贯彻到底的,即具有逻辑的彻底
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复兴的立论依据。因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是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原先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对社会化大生产补课,就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只有这样,社会
主义才能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
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
社会主义前途在哪?仍然在于社会化大生产。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今天我们观察西方发达国家
的社会主义前途要把握以下两个观点: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调节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确实发生
了变化,但不是“变落后了”,更不是“变没有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只要有社会化大生产,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不会消失的。“石在,
火是不会灭的”(鲁迅语)。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最根本依据。
从世界历史进程的长期性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复兴
我们说社会主义制度是新生事物,往往是从世界历史进程发展的长期性上说的。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发表为标志,表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
现。但是,此后经历了30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制度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算起才90年。90年在人类历史
长河中确实只能算是短暂的瞬间。列宁说过,世界历史的尺度是以数十年为单位来衡量的。早10—20年或迟10—20年,这用世界历史尺度来衡量,是算不了
什么的。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也深刻指出,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发生曲折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邓小平还从人类社会发展长过程上指出,社
会主义必然要复兴。他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自身也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可以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起来,但要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近3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又不能轻易断言社会主义
已经取得完全成功;我们既要认清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又要看到影响和平与发展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总之,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将复兴。但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道路是曲折的,长期的,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社部主任、教授、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