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
作者严书翰              日期:2013-03-07               阅读:4822 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面旗帜至关重 要。从这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开始于毛泽东同志,形成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发展于他们的后继者的历史过程。它生动地体现了 我们党的事业和理论具有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联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主要是沿着以下六个方面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经历了从知之不多、知之 不深,到知之较多、知之较深的过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首先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并向全党提出了要努力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的要求。他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的深刻认识,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目的是要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逐步深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中,他首先指出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如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留在很低水平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也不是社会主义,等等。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外部条件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集大成者。江泽民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条重大发展。一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引进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范畴。他 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二是他认为,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并没有穷尽真理。彻底的唯物 主义者要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对这个首要基本问题的 认识。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 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 位一体。这实际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资 本主义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是两个紧密联系的问题,因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在如何看待资本主义这个问题上 有一些独创性的见解。比如,他把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纳入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出四面八方的思想,即公私兼顾、劳资 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论断;还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四分之三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卓越见解,等等。从十一 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南方谈话,每当改革开放发展到重要关头都出现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邓小平总是带头解放思想,冲破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禁 区。他在1980年就指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有些东西根本就不是资本主义。邓小平在对资本主义再认识中得出了一个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结论:社会 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 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新观点。他提出要全面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 变化。在党的正式文献中他第一次指出,要把马克思论述过的“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结合起来,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指出要正确分析和应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提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六个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认识继续深化。突破了把民主、自由、人权等视为资本主义专利的认识。并指出,这些东西是人类所共有的文明成果,我们 要大胆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在发展经济上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并认为这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等等。

  如何认识 市场经济建国以来,我们党对市场经济尤其是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曲折过程,认识是逐渐清晰、逐渐深入的。不能认为毛泽东从始至终都是排斥或 反对市场经济的。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不少关于商品和商品生产的重要见解。比如,社会主义还需要商品 生产,商品生产不限于个人消费品;价值法则是一所伟大学校,领导干部要学习它,掌握它等。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有这么一个特点:实践发展与理论突破 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后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存在。既然现阶段是多种所有制经济 成分并存,那就不能只采取计划经济的办法,需要也可以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这就是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逻辑思路。他在这方面的思想是一贯 的,他先后就市场经济做过12次论述,一次比一次明确,最后在南方谈话中形成了“两个不等于”的重要论断。这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 结合这个世纪性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市场经济这个问题。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并在十四大上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有新的突破。比如,提出了“五个统筹”,进一步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 要实现形式等。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曾经长期悬而未决。 上个世纪中叶,毛泽东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两方面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从而推 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但是,与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依靠自身制度加以解决。应该说这个认识是对苏联理论界长期流行的“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点的重大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从而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揭开 了改革的序幕。邓小平认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社会主义 必须改革,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又是同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为 了“要赶上时代”。江泽民同志在这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个:一是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的历史经验,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 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提出要把改革、发展、稳定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解决好的重大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正 确处理这三者关系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三是提出了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并深化了改革开放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要把改革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即把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改革决策的根 本依据,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受益;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等等。

  如何认识执政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 键在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我们党有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主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看到了执政党建设与革命党建设的不 同,并在实践中作了积极探索。在八大前后,这种探索达到了高潮。党的文献中的执政党概念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并反复使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执政党建设 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1980年2月,邓小平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个重要命题,并逐 渐形成了包括党的思想路线、历史使命、根本任务、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和党际关系等在内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 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的贡献主要有:深刻阐述了我们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 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指出了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内涵作了科学的概括;确立了 以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等。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认 识。形成了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 质属性;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 系,等等。

  如何认识当今时代能否正确认识当今时代和时代主题,是能否准确观察和判断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根本前提,这对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极大。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虽然我们处在革命和战争时代,但是新的侵华战争或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可能会维持10年 或更长时间的和平。这个正确观察和判断,是毛泽东最初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条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既看 到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又注意到时代主题正在发生变化。他对国际形势所作的正确判断,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 据之一;提出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并形成了“东西南北”的战略判断。从此,对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正确认识,成了我们努力营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部环境的 根本依据。在时代和时代主题上,江泽民同志的贡献主要有:提出了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努力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对外战略;阐述了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 对我国来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新理念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时代和时代主题 的认识,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愈来愈大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 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走过的道路概括为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即要把对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 路结合起来,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提出了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重要思想。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 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 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 和发展,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对于这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勇敢捍卫并不断发扬光大。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



  阅读:4822 次

严书翰的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巨大世界影响的客观存在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与中国工人阶级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奥秘”何在
21世纪社会主义会复兴吗
为什么选择农村改革发展这个关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惟一正...
要使协商民主成长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十大理论热点回顾
领导干部为何如此重视网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
南方谈话对改革发展实践提出重大问题的回答和启示
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聚焦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是我们的伟大旗帜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突出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伟大旗帜
习近平“两次讲话”的思想深意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
用什么来重塑主流
用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把握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
如何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教材
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