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探寻精神出路的经典
作者公方彬              日期:2013-05-03               阅读:4292 次

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十八大主要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其中“以什么精神状态”,关乎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和全民族的精神世界。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有效避免党内成员“精神懈怠”,避免整个民族精神衰退,保证圆一个中国梦。
 

打通政党的成长路径与思想脉络,厘清思想渊源,保证精神在获得依附中产生力量
 

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含辩证法。又是因此更深刻地关照到十八大报告中特别重视的精神家园。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在把一个政党的历史探索及经验、教训贯穿起来看待,符合历史规律,有利于政党成员乃至全社会坚定信念,因为一次次阶段性自我否定,结果就是全面彻底地自我否定,进而导致精神大厦坍塌。为什么突出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要思想融会贯通的结果,目的是由此打通思想脉络,厘清思想渊源,彻底解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中国阶段性精神崛起源自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把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解放出来,从此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灌注于人民群众,一种因远大目标而形成的精神力量被激发出来,比如长征时生存条件那么差,红军仍然以一种昂扬的精神前行,甚至是扑向死亡。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旧社会解放出来的人们,有了对未来的希冀,而让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诚然,在精神崛起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走过弯路,也就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极“左”思潮,结果就是“精神万能”,这不仅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家和革命家、几百万英烈创造的精神大厦进一步加强,而是推向几近垮掉的边缘。即便这样,我们仍然要说,当代中国尚未找到共产党确立的精神大厦之外的更为优良的精神系统与力量之源。

  较长一段时间来,在党的成员中,在社会大众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过去清晰的思想体系有断裂的危险,尤其一种思潮和猜测困惑着人们,这就是所谓的“去毛化”。早在十七大报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之时,有人已经产生了疑惑,当时虽然也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很多人仍然认为既然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又是邓小平同志提出,那么毛泽东思想逐步淡出我们的指导理论和精神系统将是必然。所以,十八大报告以较重的笔墨阐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努力打通思想脉络,这就保证了精神不会断裂,信念因此坚定。

  精神的形成需要历史积淀,否则便没有精神的伟大。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有从自己的成长历史中,从先烈的巨大牺牲中找到高尚的精神因子,才能关照追随者的精神世界。

  这里还需要提及的是,中国的精神系统不同于西方社会,后者是由宗教来支撑的,我们依靠政治信仰,这就意味着,共产党这一政治集团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由此产生强大的精神征服力,才有可能使全社会、全民族拥有坚强的精神力量。因为我们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沉溺于宗教信仰的民族,过去依赖的是儒家伦理,今天,深受马克思主义塑造的中华民族,已经无法脱离政治信仰,一旦政治信仰的推行者共产党出现了信仰危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随之出现危机,这时虽然不敢说中华民族出现灾难后果,至少可以说“中国梦”将遥遥无期。

确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激发内在精神力量,保证获得精神力的增长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此同时,他一再提及“中国梦”。为什么党的最高领导人更突出强调信仰信念与国家远大目标?目的在于借此激发精神力量。一位马克思主义经典学家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那么,一个政党自身和对全民族的引领,也必须从远大目标入手。


  如前所述,世界与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已经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精神系统,虽然我们不能彻底抛弃旧有模式和精神特质,但也不能囿于传统不能自拔,需要寻找新的精神力的增长点。根本而言,最强大的精神力是从终极追求中获得,这一点用千千万万英烈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而牺牲生命可以佐证。精神力还能从哪里寻找,在进取中寻找,人的精神力量也往往产生于确立的远大目标之中。十八大报告为我们确立了哪些目标可以产生精神力量,其中三大目标更为突出。

  一个是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什么说物化目标能够成为精神力量的源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一穷二白起步的物质建设;改革开放后,我们向小康社会目标的迈进,无不激发出人民的奋斗激情。可见,财富目标对于我们来讲可以化作精神力量。

  另一个是文化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一目标之所以具有激发精神力量的作用,在于目标中内含两大精神元素,一个是报告明确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另一个是以“社会主义”界定文化强国的建设,已经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和精神元素。更带有根本性的是,文化建设的成效,文化品质的高下,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哪里和走多远。正所谓国家崛起于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制高点起引领作用的国家和文明,才敢言真正崛起于世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十八大报告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精神追求与精神建设工程。

  再一方面,确立了在和谐世界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十八大报告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这些都非全新表述,但将这一判断与其他建设目标结合起来,仍然具有精神作用,因为其中内含着中国对世界走向的解读,同时反映着中国将以什么理念实现自我发展,包括中华民族追求什么样的崛起方式,这其中就有一个精神品质的问题,搞得好将强力把中国推向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至少会和世界一直建设和谐与文明。这就是精神的产生过程。

确立政治体制改革,把改革引入“深水区”,由此激发更加强劲的精神支持力

政治活动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看,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精神懈怠”,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系统衰落与世界政治生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乃至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经过儒家改造后都已经不足以引导灵魂归宿、成为精神家园,而支撑中国两千年的儒家伦理业已颠覆,这必然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现实社会。特别是冷战结束,使燃烧了半个世纪的政治热情减退,更深刻地冲击着我们的精神大厦。

  第二,社会转型与“成长的烦恼”使很多人麻木和懈怠。规律表明,当我们面对的是巨大到个人倍感无奈和无力的事物,也会出现精神的懈怠。由于中国出现了经济力量的迅速崛起,伴生的问题必然众多,有国际层面的,也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中国走向世界既参与规则的制订,甚至在局部处于主导地位,那么原有的运行秩序就被打破或改变,别人就需要行为的改变、心理上的适应,适应得好,顺利发展,适应不好,就是摩擦乃至碰撞。尽管这都是合理的,但冲撞多了,也会让很多人感到那么多的矛盾和摩擦。国内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经济发展那么快,矛盾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这实际上也合乎规律。就如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群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不理解,其实也不难理解,没有肉时找肉吃,有了肉以后就会比较肉的多少,肉的质量,是不是有人靠劳动所得,有人是权力寻租。由此,大量社会矛盾突出出来,当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让人产生重压感和无奈感,进而精神懈怠。

  第三,平淡平静的生活也容易让人懈怠。安逸让人懈怠,危机激发精神,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温水煮青蛙”是一个自然现象,实际上也是社会现象,为什么清朝在经济力量尚属强大的情况下走向衰败,为什么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到后来一触即溃?都与精神力量丧失有关。所以,当个体和集团遭遇挑战之时,哪怕艰难困苦与生死考验,往往激发出强大的精神,这就如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上个世纪大多时间内的激情燃烧。也如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杀出一条血路”的情况下,形成了全社会的精神昂扬,进而造就大批改革家。而今,激情不再,更多人追求安逸而非创业,官员不再“下海”,已下海者开始上岸,动辄百人千人争一个公务员岗位更是有力佐证。

  上述种种,如果不能以有效措施予以改变,中国就不仅仅是人口上的未富先老,甚至出现未崛起于世界,先出现精神衰败。所以,从优化执政、提升执政能力的角度讲,寻找新的精神力量的增长点愈来愈重要。增长点在哪里?党的十八大把目标确立于政治体制改革。换句话说,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把中国社会带入新的领域和空间,这就意味着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的话,那么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一定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权力。权力有实质的,更多属于精神层面的,因为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单个人的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通过制度设计让人感觉到自己有这种权力。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阅读:429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