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孙立平

                            日期:2013-03-20               阅读:25666 次   

孙立平
孙立平,男,1955年5月出生。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年获学士学位。 1983--1999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转到清华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口述社会史。  

  研究旨趣及其成果:

  ——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最新成果 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 2000年,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 2001年,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2002年,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的处境的《断裂》、《失衡》两书受到普遍欢迎。
籍  贯:辽宁省
学  历:其他
出生年月:1955年5月
职  务: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
专家介绍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