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60年的实践,我党获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作者张宇              日期:2013-03-11               阅读:4251 次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 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 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创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概括起来讲,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深化 和创新是从以下三个视角展开的: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这 样一个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曾说 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选集》第3卷,第571页)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一重要范畴用来 概括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从基本制度的角度深化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曾经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因此,在《共产党 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6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了以往我国在所有制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共十五大报告 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是从属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用“自由王国”“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自由人的联合体”等来概括未来共 产主义社会的性质。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了要坚持公与私、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提出了“公 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的认识更加全面、更 加完善。

  上述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概括和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需要注意和强调的是,上述三个方面是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 的目的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价值和历史意义,离开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失去了方向、意义和动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则是实现 社会主义目的的根本途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离开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属性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的本 质属性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在要求,离开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的目的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社会 主义的目的、制度和属性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有机的整体。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机联系中,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 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许多片面的和不正确的认识都与不能正确理解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在联系有关,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社会主义的目的认识不够。改革开放前经常出现的一种错误就是脱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的目的而片面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纯粹性,追求“一大 二公”,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样就把制度当作了目的,而社会主义的真正目的即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却被忽视了。因此, 邓小平同志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社 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表现形式,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提供了保 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有哪些本质属性,这些本质属性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的,如何才能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得以实现等问题, 我们的认识和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理论上的薄弱在实践上就表现为基本制度的不完善和不成熟。

  三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认识不够。近年来 理论界流行着这样一种片面认识,这种认识脱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来抽象地谈论公平、正义、和谐、民主等原则,甚至把这些抽象的原则当作了社会主义的本 质,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公平,就是正义,就是和谐,就是民主,这样就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属性和要求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混为一谈了,其结果就是使 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蜕化成了空洞的口号和道德的说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 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因此,科学社会主义一贯反对空谈公平与正义,并把是从客观的事实和规 律出发还是从公平正义的理想出发当作区别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社会和谐和政治民主也同样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概念,离开社会主 义基本制度,对这些概念就很难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当前我们党提出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和民主的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有着丰富而具体的历史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并具体体现在社会的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以及司法、行政、文化和教育等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社 会的公平和正义、建立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的目的、制度和属性有机地统一起 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阅读:4251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