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认识
作者姚桓              日期:2013-03-11               阅读:4086 次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 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82页)这是伟人集毕生研究、宣传、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之经验发表的真知灼见,不仅道出 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对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重要启迪。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阐述的又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道理,人民群众完全可以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上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因为真理总是朴素的。真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本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规律往往被偶然发生的、不确定的事 件所掩盖。发现本质、认识规律是极其艰难的,而本质和规律一旦被发现和揭示,人们会豁然开朗,为真理的朴素平凡所折服。世界上越是伟大深刻的真理,越是让 人感到朴素简单,这就是所谓“大道至简”。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它作为人类科学知识的结晶,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论证周密,是包括多种学科专门知识的完整 思想体系,但阐述的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道理。马克思发现了历来被忽视的简单事实: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由此建立了历史唯物 论;进而又从解剖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商品开始,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以这两大发现为基础,马克思阐述了社会主义经历一个 长期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类社会发展不再是不可思议的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寻的自然历史过程,人们可以认识规 律、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在于它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品格。马克思主义作为“此岸世界”(非“彼岸世界”)的真 理,作为地上的、现实的(非天上的、脱离现实的)的真理,不是玄想和单纯思辩的产物,它根植于实践土壤和人民斗争,是马克思总结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斗争的 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还在于它把握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一影响、决定历史发展进程的核心问题。“人们努力争取的一切,都同他 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语)。无论历史事件多么复杂、历史道路多么曲折,大多数人的利益及人们争取实现利益的努 力,始终与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相一致。正是从这个核心问题出发,马克思主义把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与表达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结合起来,找到了实现自己 的物质力量。

  总之,就精神实质看,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就基本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 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如同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这正是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根本原因。同样,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阐述的也 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道理,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 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是遵循着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路径,来自人民实践又指导人民实践。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理论创造的资源提供 者,理论的产生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这个理论指出,中国人民能够在先进政党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为自己建设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为社会主义 奋斗了几十年、对正反两面经验有切身体会的中国人民很容易懂得,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任何别的理论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能够给中国人民指出 实现幸福安康的道路。这个理论对人民大众来说并不费解和玄奥,而是朴素实在的、有极大的吸引力和亲切感的理论。人民完全可以从精神实质和基本价值取向上掌 握这个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要求树立科学的理论宣传新观念,正确对待人民群众

   ——理论阐释的目的是把问题说的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而不是越讲越烦琐、越深沉,让人不得要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邓小平提出的理论学习原则完全 适用于指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此,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越是抓住实质,讲述道理就能够越简练、明确,古人讲“为学日增、为 道日减”,就是这个道理。阐释理论要准确,既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对概念化。概念是对大量事物进行概括产生的,以事实说明理论概念是大众化的要求。改革开放 中许多事实是群众亲身经历或非常熟悉的,结合事实阐述理论概念,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是理论大众化的有效方法。如果脱离实际,单纯用概念说明概念,无异于 用问题说明问题,以至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剪不断、理还乱”,理论阐释就变成了概念堆积和符号学。

  ——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在讲明基 本道理的同时释疑解惑。群众不是以抽象思辩掌握理论,而总是把理解理论问题与思考现实问题相联系。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会使群众产生消极体验,在思 想上引发困惑和疑虑。如果只是空洞地宣传理论,对群众中的问题“顾左右而言他”,人们就会认为“不解渴”,甚至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 活中没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性和生命力正在于能够回答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展现理论魅力、吸引 和掌握群众的。目前人们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不合理现象,如民生问题、分配不公、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对这些问 题,要承认它是客观存在,讲明这些问题是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解决的,需要一个过程;还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利益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 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另一类问题是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带有更多的理论色彩,涉及改革去向、发展道路和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对这类问题,需要用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结合中国国情和正反两方面经验,全面地分析问题,防止片面性,真正把问题说透彻,让人民群众信服。

  ——群众是学习思 考理论、实践理论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理论掌握群众是宣传过程,更是思想过程,通过群众的思考和消化,理论才能被理解和掌握, 进而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理论能否掌握群众取决于真理的力量,而不是一味依靠行政的力量。理论宣传与群众面对面,基础是理论工作者与群众心贴心。平 等地对待群众,把群众当作作理论的思考者、宣传工作的参与者;把灌输看作双向的交流互动、看作宣传工作者与群众共同追求、认识真理的过程;把群众提出的问 题看作进一步研究的着力点和宣传的切入点,既旗帜鲜明地对群众宣传、又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用群众的体会、群众的思考、群众的语言去启发群众,才能让群 众感到理论可信、可亲、管用,并逐步培养理论兴趣、建立起对理论的信念。

  ——宣传朴实的理论需要朴实的文风。要善于把文本语言转化为 平易朴实、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向群众讲道理。矫饰、夸张、艰深晦涩,空话连篇,乃至哗众取宠、装腔作势、使用用种种 “雷人 语言”去刺激,只能热闹一时,不可能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须知,“小溪最喧闹”,厚重深沉的大海是宁静的。

  (作者系北京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基地研究员)



  阅读:408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