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作者姚桓              日期:2013-03-11               阅读:4464 次

   [内容摘要]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 探索意识。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的要求,需要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党的执政忧患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探讨中国共产党 执政忧患意识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真正把忧党之心内化为每一名共产党员兴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到忧党兴党的实际行动之中,增强执政党的凝 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索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对全体党 员的一贯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强调这一问题时,又深刻揭示了“忧党”与“兴党”的内在联系,提出全党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贯彻落实好 全会精神,要求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党的执政忧患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从而真正把“忧党”意识与“兴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使这种执政忧患意识不仅 仅体现为一种告诫与警示,更转化为每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与自觉行动。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的历史渊源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政 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以争取民族独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改造者,在党的价值目标、行为模式等方面,都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印迹。忧患意识以 隐性的形式积淀于传统人文精神的最深层次,并贯穿其显性内容的各个方面。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 兮,哀民生之多艰”,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无不体现出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的关键 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都是怀有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还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周易》中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之说,《左传》中也有“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治世名句。唐朝政治家魏征提出:“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有忧患,才会有 预见;有忧患,才会有防范;有忧患,才会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才会牢牢掌握国家治理的主动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记忧患,夜郎自大是清政府走向败 亡的重要原因。中国封建社会自乾隆之后,清朝帝王既不忧国,更谈不上忧民,认为大清王朝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社会,其结果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一个 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 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 歌。” 1

  中国封建统治者在执政过程中,总结出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经验教训,尽管具有很大的阶级局 限性,但是对于建国初刚刚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起到很强的警示作用。刘少奇于1948年12月,在为马列学院党员讲话时指出:“我们要管理全中 国,事情更艰难了。我们打倒蒋介石、打倒旧政权后,要领导全国人民组织国家,如果搞得不好,别人也能推翻我们的。唐太宗曾与魏徵争论过一个问题:创业难 呢,还是守成难呢?历史上从来有这个问题。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 心有点理由。” 2在为建国所作的准备中,毛泽东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我们不当李自成!”善于古为今用的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怎样 才能不当李自成,跳出历朝历代兴旺的周期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题目。以史为镜,可知兴衰。李自成率部进入京城后,居功自傲,贪图安逸,许多将军和士兵乘机 中饱私囊,军纪败坏,士气瓦解。一支能征善战的大军,占领北京43天便被清军赶出京城。因此,毛泽东不仅在多种场合强调不当李自成,而且在党的七届二中全 会上,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围绕不当李自成这个主题,还作出了党内的六条重要规定。即: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鼓掌、不准用党的 领导人名字作地名、不要把中央领导同志与马恩列斯并列。正是因为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执政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并为 后来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共产党人所传承发扬,才成功地担当起了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重任。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的理论依据

  古代的政治家、 思想家们,虽然发现了政权兴衰变易的现象,并力图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但都没有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往往将其归结为某种神秘的“天命”所致,或者认为 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因果报应”和“轮回”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古代的封建王朝,都难以摆脱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率”的束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工人阶级政党正确认识不同社会盛衰兴亡的原因以及增强忧患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最有前 途的政党。但其先进性并不是自动生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依靠政党在引领社会发展中的实际作为来确立并巩固的。在领导革命时期是如些,在执掌政权时期 更是如此。过去,很多人认为,工人阶级政党绝对不会重蹈旧时代革命者胜利后不思忧患而腐化变质的覆辙,现在来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前苏共, 长期以坚持着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而自居,被经济发展成就所麻痹,听到一些违心的或西方的捧杀式“赞扬”就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对民意反映表现 出一种“体制性迟钝”,无法准确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需、所求,官员报喜不报忧,以上级领导的好恶为标准来评判自己的执政行为,表面上鸦雀无声,关键时 刻矛盾爆发,导致亡党亡国。建国初期,刘少奇鉴于波匈事件的教训,分析在工人阶级执政的国家,如果放任自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贵族阶层”。这就告诉 我们,工人阶级政党如果缺乏忧患意识,同样存在着会变质倒退,失去先进性的危险。

  执掌政权的党应当比领导革命的党具有更为强烈的忧患 意识。在领导革命时期,党的活动环境极为恶劣,时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绝大多数成员都能够自觉树立忧患意识,团结一心,密切联系群众,为实现党的目标而 共同奋斗。执政以后,由于社会外部压力的消失,党自觉地保持同人民、社会的良好关系的动力就会显得不足,甚至消失。党处于非执政地位时,其成员所形成的高 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也可能得不到保持,不能在新成员身上良好延续。所以,工人阶级政党在成为执政党之后,并不能天然地保证其成员能够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 益,党内的某些成员滋生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出现腐败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党本身必须时刻具有忧患意识,人为地造成一种对全体党员的压力,将这种忧患意识外 化为永不满足,改革创新的动力,内化为每一名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弥补由于社会外部压力消失而产生的动力不足,确保全体党员始终保持为人民谋利益的自 觉意识。在执政的条件下,这种忧患意识应当是对各种显性和潜在危机的一种自觉的恒久的警惕性和清醒认知。历史事实证明,执政党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 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就会永远站在历史的前沿,保持执政的资格。忧党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意识。全党上下有忧党意识,就会在胜利中看到存在问题,在掌 声中察觉到隐患,不断地克服问题,推进事业。

  党在执政以后,最大的忧患来自于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心的向背,历来是决定 一个政权和一个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因素。中国共产党就是凭借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党执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 肉联系,是贯穿于党的整个执政过程始终的重大课题。列宁清醒地看到,由于执政党地位的变化,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增大了。他尖锐地指出,最严重最可怕 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 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 3这段经典论述启示我们,党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从被压迫、被屠杀、被围剿的地位转变为在国家生活 和社会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这是党的地位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既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有利条件,也容易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产 生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以前,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党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在和平环境里,党内一些意志薄弱者容易产生做官当老爷的官僚主 义作风,产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因此,能否正确对待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能否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对每个执政党成员来 说都是一个新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政权,教训是极为深刻的。这充分说明,人心向背决定政党兴衰和政 权更替。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如果不注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听任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侵蚀党的肌体,就会失去民心,甚至丧失政权。只有居安思 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忧患意识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七届四中 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 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段论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的生存环境和现实考验角度,在与“过去任何时 候”的比较中,提出我们党增强执政忧患意识的现实需求。对此,可从三个方面认识。

  其一,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要求我们树立执政忧患意 识。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时代主题,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往日益 增多,我国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的相对安宁期。但也必须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外部世界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在增长,综合国力的竞争和贸易摩擦 更加激烈,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也会使我国发展受到冲击。因此,我们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交往中,要抓住机遇,更要有应对挑战和危机的强烈意识。此 外,我国的整体战略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维护周边地区的政治安全、防范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形势更为严峻。西方 敌对势力仍在加强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攻势,利用各种手段支持、操纵台独、藏独、疆独以及“法轮功”等针对我国进行破坏活动,利用其在国际舆 论方面的话语强势,对我国进行丑化、污蔑、挑拨离间国家关系,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 强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切不可掉以轻心。

  其二,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求我们树立执政忧患意识。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在成绩面前,我们不以自满,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当今中国,一些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 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变,社会各阶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关系的大调整,也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萌生和激化,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由于社 会资源有限,人们获得的机会不均等,加之主观条件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利益结构分化速度过快,因贫富差别拉大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凸现,由此产生的社 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的趋势。这些社会冲突的爆发大都带有复杂的交叉性、经济利益的关联性和爆发的突然性。只有增加忧患意识,准确体察民情,正视社会矛盾, 有效应对,才能防患于未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三,党的自身建设中存在的“不适应”和“不符合”问题要求我们树立执政忧患意识。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肯定党的建设成绩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可“忧”之处,即“党内也 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主要有: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 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 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 是高、中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一个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中长期执掌政权 的唯一法定的执政党来说,风险和考验是可想而知的,如果缺乏忧患意识,任其滋长蔓延,就有可能使我们党在60多年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毁于一旦。这绝不是 危言耸听。


四、把“忧党之心”落实为“兴党之行”是执政忧患意识的根本归宿

   忧党是为了兴党,忧党的认识必须落实到兴党的实际行动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清醒的内省思维和防范意识,只 有把忧党之心转化为兴党之责,才能产生自觉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把忧党之心落实为兴党之行,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党的 方针政策,把全党的共同意志转化为全体党员的实际行动,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是要增强使命意识,把忧党、忧 国、忧民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对党的事业要满怀信心。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 的事业也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前进的道路上必定充满艰辛,会遇到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 任务,我们没有理由陶醉于已有成绩而沾沾自喜,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畏葸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故步自封而不思进取,必须居安思危,要善于从表象看到潜在、 从平常预见危机、从有利发现不利,从机遇中看到挑战、从成绩中看到差距,时刻保持对形势的清醒判断。要深刻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 件下,许多事物是我们过去未接触、不熟悉的,这就容易使我们忽略现在所干的具体工作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关系。因此,我们既要怀着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 念,又要脚踏实地地干好当前的本职工作,真正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起来。

  二是要增强执政意识,以实际作为践行兴党之责。党员 干部的执政意识,反映的是作为执政党的主体,对于执政党应该是怎样一个党,党的执政地位是如何获得的,党的权力从哪里来,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党的执政活动是否适应时代变迁的新要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清醒认识。是否具有强烈的执政意识,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的重要标准。每一位共产党员 都要把关注党的前途命运、塑造党的执政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执政实践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自觉把自己的理想和奋斗同党和人民的事业 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善于从本地区本部门 的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以真抓实干的实际作为来履行兴党的职责。

  三是要增强党的意识,始终把党 和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不懈奋斗;心中 装有组织,坚决维护党组织的权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 一;维护党的形象,坚决与否定党的领导、败坏党的声誉的言行作斗争。同时,把党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与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除了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为了更好地 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人们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忧民之所 忧,乐民之所乐,真正把情感贴在民心民意上,更加深入、更加密切地联系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统筹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断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是领导干部要做忧党、兴党的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活动的骨干力量,理应做常怀忧 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的表率。具体来讲,要努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 特征,回答新问题,破解新挑战,总结新经验,作出新概括,做理论创新的表率;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 工作上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实践党的宗旨的表率;要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 设的各项规定,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做清正廉洁的表率。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6页。

  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3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姚桓 教授 北京市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邹庆国 副教授 博士 聊城大学)



  阅读:446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