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与时俱进与实践方法论
作者李景源              日期:2013-03-15               阅读:4074 次

  马克思主义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的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它既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论的基本范畴,也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范畴。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就要熟练地掌握科学的实践方法论。

  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这阐明了实践是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根本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的智慧、正确地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事实证明,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勇于和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既善于继承前人又勇于突破陈规。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巨大的理论勇气,勇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新的境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独具特色的理论发展观。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原则。能否坚持这个原则,最根本的一条,是能否自觉地把握住历史条件的变化,使科学理论始终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可以超越历史条件,而在于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历来反对用停止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每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总是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题提到全党的面前。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分清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做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同“两个凡是”作了坚决的斗争,他明确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他看来,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革命导师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寻找答案,而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回答,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才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他说,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那种否定新的历史条件的观点,就是割断历史,脱离实际,搞形而上学,就是违反辩证法。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出色地实现了历史转折和事业大发展,从理论上初步解决了在中国的条件下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课题,从而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高地举起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旗帜。

  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总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条件的变化引起实践形态的转变,实践形态的转变又推动思维方式和科学理论形态的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江泽民同志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发生的新情况而提出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地将唯物主义历史观用于党的建设,观察和分析党的建设问题所实现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典范。坚持理论与新的实践的统一,是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的根本途径。

  (作者供稿)



  阅读:407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