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努力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作者李景源              日期:2013-03-15               阅读:4086 次

  哲学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状况,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都会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抓好基础学科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学科结构

  学科建设是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基础理论(包括经典文献研究和发展史研究)研究,是关系到能否完整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否准确把握它的精神实质,能否掌握和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造的前提性问题。邓小平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基本功,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是内在统一的。学术创新有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厚与坚实,只有“集前辈之大成,才能发昔贤之未发”。这是理论研究的“为学之序”。就此而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首先要抓住培根固本的工作,扎实地搞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近年来,哲学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研究。该项研究以记载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真实过程和原始文献为依据,通过对其不同阶段、不同手稿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本质(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征),为确立与时俱进的精神,克服教条、僵化和偏离现实的思维习惯,更好地实现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深层理论支持。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形态史研究。哲学是一门历史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总是和时代共进、与历史同步。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溯其渊源,又要考其流变。该项研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演变和发展形态的考察,实现正本清源、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为哲学原理体系的改革提供哲学史依据。

  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已融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其理论表述具有了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包含着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贡献,凝结着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哲学贡献,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研究。此项研究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两个方面。前者是西方激进知识分子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探索中形成的左派思潮;后者是在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潮流的大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思考,它继承了老一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理论内部可错性的观点,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提的时空局限性问题,表现出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因此,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二、与时俱进,深入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是内在统一的。现实性是学术研究的内在特性,学者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往往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息息相关,其研究成果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实践性的品格,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可以超越历史条件,而在于它总是基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的源泉植根于实践之中。因此,对现实重大问题的研究,相对于文献研究、哲学史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言,不能不占首位。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不单单是一项文本梳理的工作。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抽象演泽出来的体系,大多缺乏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要求研究者必须深入到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当中,理论地反思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从事的最基本实践活动,分析和研究实践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所形成的哲学观念。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邓小平也多次指出,列宁和毛泽东之所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们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本国的实际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他始终强调要研究新的实践。他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我国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其间经历多次失误和挫折,才终于找到了新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哲学研究要无愧于时代,就要研究和总结这一探索过程中所蕴涵的哲学精神、哲学思维和哲学方法。

  实践对理论的影响,是以问题为中介的。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象和内容则决定着理论的体系和形态。对重大历史性课题的认识和解决就推动着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历史性飞跃。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在研究现实生活中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中推进和创新理论,然后才有可能用这种来自生活的理论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理论创新的实质,即在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新概括。进入新世纪以来,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解决日益暴露出来的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如何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这已成为新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新时期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哲学工作者应当为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建言立论,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理论性的贡献。

  三、编写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为哲学创新工程做出新贡献

  编写出高质量的哲学教材,是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是思想性的学科,它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信仰和善恶标准的学科,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信仰、理想和价值取向。因此,哲学理论建设是根本性的思想建设,编写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教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我国的长远发展,也对广大干部教育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当前,编写哲学教材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近百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积累了理论创新的丰富经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经历了由翻译性介绍到转述性介绍、由转述性介绍到大众化普及、由大众化普及到中国化运用和发展等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职业革命家到专业哲学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理论体系,均有了超越前人的深刻理解和准确表述。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创新、新版本的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条件。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因此,新版本的教科书的编写要在阐述基本原理上下功夫,为形成有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提供基础。任何理论体系都有“经”有“权”。“经”是指普遍的、规律性的经典表述和原创性的基本理论;“权”是指与历史环境相联系的具体结论和“权宜之计”;而基本原理最能体现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基本原理研究,是完整准确地把握科学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先后提出了体系论、精髓论、发展论,这三论集中表达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总概括,是对理论体系精神实质认识的升华。邓小平关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论述,把党的思想路线与世界观、方法论统一起来,揭示了“实事求是”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总体性地位。概念、范畴是体系的高度概括,体系则是概念和范畴的展开,“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以简明的形式概括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以实事求是为核心,以之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既是编写哲学教科书的指导原则,也是今后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核心理念。

  以科学的态度编写哲学教材,必须使教材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作为当代学术水准的哲学教材,应是三个层面的统一,即哲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有机统一,使之既具有哲学学科的特点,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又能充分反映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着眼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贡献的研究和概括,是实现三个层面统一的基础与核心。

  首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既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强调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大理论成果既有对原有哲学观点的继承和运用,又善于从实践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地回答了国内外面临的重大问题,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内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提出并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如何认识当今时代”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阐明了国际和国内发展的大趋势,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要以理论的方式反映时代,就要深入总结和概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划时代的理论成果。

  再次,三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就文化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想结合,其重要内容之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根基和生长点,从文化层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又为中国哲学现代化树立了典范。这一点对哲学教科书的编写也有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阅读:408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