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多少干部遭遇“官场失意”
作者龚维斌              日期:2013-05-02               阅读:5093 次

 2001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受贿一案做出终审裁定,维持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丛福奎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一审判决。1997年,丛福奎因未能当上省长,自感官场失意,到处烧香拜佛,并与一个搞迷信骗术的“女大师”勾搭鬼混,以做佛事、善事等为幌子大肆敛取钱财。昔日辉煌的政治精英沦为了人民痛恨的“千古罪人”,其中“失意”是重要原因。

  退休干部中有失意精英,在职干部中有精英失意

  中国人素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呢?读书、科举、入仕做官,走学而优则仕之路,文化精英与政治精英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在农耕时代,工商业和科技不发达,绝大部分精英人才汇聚在庞大的官僚集团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精英的类型也开始多元化了。尽管如此,现代社会中官员群体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精英集团。无论人们对此集团的行为表现如何评价,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或多或少带有精英情结,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和社会地位往往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和优越感。

  干部群体是精英群体,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特别是在职干部,他们拥有较多的组织资源和政治资源,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不在职干部群体虽然保留有干部的身份,但是,他们的资源调控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对于自己利益的保护能力,都大大减弱。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获得资源的渠道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样化,从政为官不再具有至高无上或独一无二的人生选择,人们提升自己、实现理想的渠道大大拓宽。除了从政当官之外,人们还可以经商办企业,可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文化传播,开始向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方向发展,当官做干部的优越感受到了挑战。由于横向的利益差距比较和现实的利益得失权衡,有些干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心理经受着激烈的甚至痛苦的斗争。有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地位和利益的变化,处之泰然;有的人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不满。因此,就有失意干部和干部失意两种不同的情况。失意干部,主要是指退职干部中的一部分人,是不在职干部。他们虽然仍然保留干部的身份,但不再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他们期望的利益或者实际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因此,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不满,对社会有牢骚、有怨言,心境不好。他们的失意源于失利、失势,源于在职与不在职时社会地位的反差。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对于社会腐败、消极丑恶现象痛恨,而对现实不满。

  干部失意主要指现职干部中一部分人精神状态不好甚至心理异常,他们的失意源于不得志或者对社会现实不满意。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当前的各级大小干部风光无限,其实并不尽然。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面对社会成员越来越强的权利意识和利益诉求、面对越来越多的责任,很多时候,干部们承受很大的压力,面临很多矛盾的选择,有很多无奈。

  贪污腐败中的“59”现象、“39”现象以及“官官相杀”现象与干部失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基层党政机关干部升迁的渠道十分有限,很多40多岁年富力强的干部,就有可能面临升官无望或者转至清闲单位。还有一些干部由于机构改革,或者按照干部交流和任期制的要求,要从权力较大部门和岗位转到权力较小的部门和岗位,心理落差大。一些干部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能正确对待地位的升降变化,当感觉到升迁无望时,就会感到前途渺茫,对工作失去热情,对新生事物不再有兴趣,不愿进行开拓和创新,维持现状,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有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干部,因为少数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因为官场中的某些不正常行为和潜规则,面临着人格分裂的痛苦,面临着无法把握自己前途命运的无奈,面临着社会舆论指责的压力,面临着横向比较与选择的矛盾,其中一部分人就会因此感到心灰意冷,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动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有时会出现心理疾患,做出异常的甚至过激的反应和行为。贪污腐败中的“59”现象、“39”现象以及“官官相杀”现象与干部失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在用人体制不完善、对权力缺乏制衡和监督的情况下,官员失意轻则和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毕玉玺早期一样“上班晚来早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松懈、思想上懒惰、学习上也放松了”;重则像丛福奎之流进一步腐化堕落,不仅自身跌进了罪恶深重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且误国误民。看来对于“精英失意”我们更不能掉以轻心。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阅读:509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