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我看“中国式打拼”
作者李德顺              日期:2013-03-15               阅读:4032 次

  前不久,胡锦涛同志和群众在一起时说了“让我们一起继续来打拼”,让人耳目一新。不少人在琢磨这句话的深刻涵义。其实“打拼”这个说法,与党的理念,与艰苦奋斗的作风,与我国多年的实践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共产党建党88年来,新中国成立60年来,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一直都是在打拼;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我们打拼的目标、打拼的方式、打拼的效果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打拼结果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总体上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那么怎样理解这里说的“打拼”呢我有三点感想:

  一、话语与文风

  我觉得,胡锦涛同志使用“打拼”这样的字眼,和“不折腾”一样,其中传递出来的信息,首先是一种文风的倡导。从说“不折腾”开始,就引起很大的反响,百姓觉得好,是领导人在说老百姓自己的话。领导人用一种尽可能大众化、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思想是相通的,语言风格也是相通的。

  领导人带头使用这种表述风格,具有一种转变文风的示范意义。这个示范很重要。它意味着要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政策、语言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八股式的套话,板着面孔、高不可攀的神秘话语和文风来说,这是一种校正和改变。

  话语风格其实是一种文化境界。如果在语言表达中充满了急功近利,显得浅薄粗俗、冰冷枯燥,或武断专横,就多少能够说明思想的内容还不深刻,精神上的文明还不到位。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从说“神的话”到说“人的话”,再到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话”的过程。不管是学界、政界、业界还是传媒界,大家要领会这一点。尤其是宣传话语,更应该转变文风,说大众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避免说八股式空洞贫乏的套话,避免说高高在上、不知所云的神仙式话语。

  二、国家和人民一起打拼

  “中国式打拼”,这一概括的重点不在“打拼”,而在“中国式”。应该说世界各民族都在打拼,而我们的特点就在于“中国式”。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打拼的目标一直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今天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这一目标下找到了“中国道路”。这种“中国式”的打拼,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实践。所以说,“继续打拼”,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继续打拼。

  打拼的原则,不是单打一的蛮干、傻干,而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发展。我们的打拼,要唯一地以实现全面发展意义上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的,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国家富强,应该是全面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精神文化上的;不光是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人民的富裕也不只是物质上、经济上的,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总之,应该全面理解这个目标。这个目标要通过实践检验成败。所以,打拼不是目的,而是条件、是手段、是过程。其中要坚持的原则,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发展。
  普通民众的打拼可能就是为了房子、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打拼,与中国式打拼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群众打拼,靠实实在在的诚实劳动来改善自己生活,这是实现我们共同中国梦的一个部分,一个细胞,一个点滴。如果全国人民都不考虑自己的生活,而去管那些自己既不了解,又管不了的事,像“文革”期间那样,整天反修防修,那就谈不上实现中国梦。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是在每个人光明正大的奋斗中实现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自己去奋斗,而是每个人都等、靠、要,都依赖国家、社会和他人,这肯定是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既搞好自己的生活,又关注社会的发展,这二者是统一的。没有涓流的汇合,成不了江河湖海。中国就是由十三亿中国人组成的,每个人的生活好了,我们的梦想也就实现了;否定了个人的奋斗,也就意味着否定了中华民族的奋斗。所以,通过个人的诚实的“打拼”,买房买车,都是很正常的。有追求有向往,总比一心依靠福利,坐等现成,没有追求的心态要好。

  三、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飞跃

  当前,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好了,还要不要一如既往地打拼呢?现在来看,我们的打拼实际上才刚刚起步,组织合理、文明规范的打拼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市场经济建立不久,市场经济秩序、法治文化体系都还在建设、完善当中,有些还在探索、摸索阶段。

  我们的打拼不是乱干、蛮干,而是要规则有序、合法、合理、有效的、可持续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保障下,实现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作为个人的打拼,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途径,同时就要有大家都尊重的公共规范,来保障人们健康地、合理地、文明地打拼。这是一种社会环境,不能忽视。我们要建立一种正当的、干净的社会环境,宣示出来,给每个人提供最大的空间。所以我们的打拼不仅仅是简单的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经济发展上的打拼,还有精神文化体系、社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打拼。打拼总会有成有败,但是一种打拼的精神不能放弃。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打拼,要认准目标,有百折不挠、顽强的、不妥协的奋斗精神。

  未来30年,我们的打拼面临着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飞跃。中国人、中华文化要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其中就包括,我们不再以畸形的、压抑的和压抑反弹的心态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

  中国的历史比较曲折,造成了一些人的心态总是在“以老大自居”和“失败者、亡国奴、买办”两者之间摇摆。今后三十年,中国要在精神文化上真正站起来,成为真正现代的中国,就要学会怎么正确地看待自己,怎么正确地看待别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承认世界民族是一个“林”,我们是其中一棵“树”,我们这棵树要尽量长得好,长得高大;我们不依靠别人,但是我们也不压迫别人。民族团结、民族凝聚、民族自信,中国要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体现大国文明。先进的大国、文明的大民族的心态,是与我们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相伴随应有的心态。

  未来三十年,是我们抛弃旧心态,确立新心态的思想转变时期。思想文化的升华应该是一个实质性的进展。其他的具体事情,我们都还得再摸索,可以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去选择,去创造。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人文学院院长)



  阅读:403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