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端正学风刻不容缓
作者李德顺              日期:2013-03-15               阅读:4104 次

 所谓学风,一般地说就是对待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立场和态度,是有关思想方法和思想感情的现实表现。对于我们共产党人而言,学风问题,则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优良学风,其核心和实质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一切学习、思考、言论和行动中去。这一“求真务实”的学风,永远是探索真理的动力和事业成功的保障。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确有过多次由于学风不正而造成思想政治路线偏差,直接危及革命事业生死存亡的教训。为此,党中央总结经验教训,曾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三风”是一个整体,而学风则是其首,即毛泽东说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2、813页)。作为一个一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学风如何,必然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党风、政风、文风如何。党的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越是在事关纲领、旗帜、战略和策略的大问题上,就越是要注意端正学风,才有助于形成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果越来越显著,形势越来越有利,情况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这一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的是,在党内外和学术界却出现了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并且有蔓延之势。这股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是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其思想根源则在于要“急一己之功,近眼前之利”。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以急功近利的轻率态度对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既轻视理论研究,也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更不关注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深度结合,在思想理论上无意于求真务实,只在乎名利得失,实际奉行的原则是“唯书”、“唯上”和“唯己”。

  “唯书”的情况在学界比较多见。其心态就是只认书本,尤其是洋人书本上的学问,不认生活实践和历史本身的经验和智慧。由此导致迷恋书本,追逐话语、玩弄概念,漠视生活、逃避现实,食古不化、食洋不化。近年来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倾向,认为只有做中外学说“史”才是做学问,而且安全;做“论”则学术性差,而且风险大,因此出现了“趋史避论”的研究倾向。应该说这是目前条件下“唯书”心态导致的一个消极后果。

  “唯上”与“唯书”原本相通,不过是把书本换成了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而已。其心态是盲目依赖“上头”,闭眼不看“下头”,把实际换成“实惠”;自己不负责任,使政策流于口号。由此导致混淆理论与实际、原则与策略、研究与宣传、务实与务虚之间的应有界限,丧失工作中应有的层次、重点和分寸,使一些好的思想和政策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长年不衰的形式主义歪风,实际就是“唯上”心态的活标本。

  “唯己”更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的真正动机。思想理论上“唯己”的动机在学界和政界都存在,而且时常把“唯书”或“唯上”当作形式。这种心态并不以追求真理和实现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做学问讲理论无非只是“稻粱之谋”、“名利之选”。所以它常常无视科学规范、理论逻辑和学术道德,只热衷于跟风造势、拼凑数量、自我炒作、话语膨胀,常有哗众取宠之意,并无实事求是之心,有时甚至不择手段,做出公然违反公共道德的事情。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学界“腐败”和以“新八股”为代表的不良文风问题,可以说都与这种心态的恶性扩张有关。

  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端正学风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要端正学风,就要端正对学风的认识。我们不要把目前具有社会性的学风问题,仅仅当作是学界或学校的风气问题来看待,而要如毛泽东曾经告诫的那样,首先看作是党风政风的基础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一个错误的具体结论、观点、政策、措施和口号本身,经过实践检验是可以较快地得到纠正的,而要解决产生它们的深层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即学风问题,却不是那样容易,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我们特别需要首先从各级领导干部开始,从端正学风开始,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对于学术领域中发生的问题,也不应简单地归结于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品德面貌问题,使端正学风停留于道德呼吁或一般说教的水平,而是要着眼于当前的学术研究体制、环境氛围、学术评价和相关的社会利益机制等层面,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致病原因,用制度化的改革和创新来扭转当前的不良学风。我们既要着眼于贯彻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导向,又要着眼于学术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从而营造切实有效、积极向上的学术导向、机制和氛围,才能做到标本兼治,解决问题。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阅读:410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