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总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问题”总有真假、深浅、虚实之分。是否正确地抓住问题、提出问题,往往决定研究的方向是否对头。就像数学上解应用题一样,你的方程式列得对不对,决定你这道题做得出做不出和答案的对错。所以历来就有“正确提出问题等于正确解决问题的一多半”之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问题”指客观存在着的矛盾,“提法”则指对问题的反映和表达。就是说,问题是客观的,提法是主观的。提法是否真正反映了问题,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就叫做“是否正确地提出问题”。在一切理论研究中,是否善于或敢于正确地提出问题,即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个准确的、实事求是的提法,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思维和分析能力,也需要有自我批判和超越的自觉意识。然而实际上人们往往对此重视不够,总喜欢凭简单的直观和感受就轻易地提出问题,造成不少“假问题”、“瞎问题”―――用不恰当的提法模糊了真实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使问题得不到深入的理解和真正的解决。
在现实中,我们不少口号和提法的一个通病,是缺乏历史感和具体分析,不注意研究实践的条件和需要,而喜欢用抽象普遍、永恒的大字眼把实际问题虚化,从而造成“假问题”、“瞎问题”。例如近年来关于道德的很多说教,闭眼不看中国搞了两千年以人治为实质的“德治”,却越搞越虚假软弱的事实,不去研究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既不研究现实中道德建设的真正难点和条件,也不考察人家西方强调“法治”而道德方面也并不落后的现实,只是一味地就道德讲道德,甚至想重走德治主义的老路。这样的文章做得再多,充其量也是纸上谈兵,与现实无补,于大众无关的。
基于教条主义式的权威崇拜或话语迷恋,热衷于在古的、洋的、上面的或自己的话语中寻找出路,不是致力于从当代世界的科学与实践的“实事”上去“求是”,而是热衷于马克思曾批评过的那种仅仅寻求“概念的辩证平衡”式的满足,这种经院式治学方式并不少见,也是造成“提法误导”的一个常见原因。例如有不少文章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它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从现实中提出的,也不是为了把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结合现实阐述得更清楚,而仅仅是想把某个现成的字眼与其他字眼联系起来,构造所谓的“体系”。
总之抓不住问题的提法太多,除了会造成虚夸、浮躁的风气以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往往成为在“原则性”大帽子下固守陈旧僵化观念,束缚思想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