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邓小平的辩证法及其启示
作者李德顺              日期:2013-03-15               阅读:4197 次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特别强调按辩证法办事。可以说,注重辩证法,用辩证法解决问题,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坚持辩证思维,他才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解放思想,提出许多有重要影响的创新论断。

  邓小平的辩证法与传统的辩证法是有区别的

  邓小平的辩证法与传统的辩证法有区别。这里涉及到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就是辩证法的“两种形态”问题。马克思提出辩证法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辩证法的神秘形态,一种是辩证法的合理形态。马克思主张的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实践的辩证法。过去,我们搞的辩证法,很多并不是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而是马克思批判过的黑格尔神秘形态的辩证法。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为当时的普鲁士君主制度作辩护的,所以得到当局的肯定。马克思要讲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简单说就是实践的、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实践的辩证法,是指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批判的辩证法,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的辩证法,是有自己理想追求的辩证法;革命的辩证法,即不断推进社会进步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是玩弄概念的辩证法,而是从实际出发的,立足社会实践的辩证法。

  邓小平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要我们实事求是。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搞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首先从根本上恢复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例如,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是个实事求是的结论。因为我们中国也是在资本主义时代进行的革命。在资本主义时代,世界分成两部分:资本主义宗主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我们虽处于资本主义时代,但我们曾经属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既要取得资本主义的成果,又要超越资本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只能叫“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严格地说我们现在是不够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具有的优点和长处我们还没有达到。所以现在我们需要埋头苦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的国情,将超越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水分挤掉。而过去有些想法和做法,例如认为资本主义做过的事我们都不能做,我们只能做资本主义之后的事。这种老要跟资本主义“对着干”的思维方式,超越了历史阶段,就不是实事求是。

  近年来,常有人问起:“现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吗?”他们这样问,实际上自己内心里多半是否定的。而我回答则是:问题在于你怎么看待社会主义?如果你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苏联或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那个样子,那么我可以明确地说:不是!但我要问:社会主义为什么非得是那个样子,而不是现在和将来这个样子呢?有谁这样说过?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都没有!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讲,有人又不明白了:资本主义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呀,有什么不同?我说,理解邓小平理论要有历史的眼光,要看清楚是在什么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封建主义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实会走向资本主义;而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意味着走向社会主义。

  邓小平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做,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套出来的。怎么才能搞好社会主义?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概括得简单明确,最可贵的是找到了客观的标准,坚持了实事求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以一个动态的要求、一个动态的逻辑,揭示了实事求是的本质。这是高水平的辩证法。

  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邓小平的辩证思维有过人之处

  我们过去理解社会主义总是很机械,以为像盖大楼一样:先设计好图纸,再来施工建设。过去老是争论姓“社”姓“资”问题,就是像对照图纸来检验工程一样。这种“蓝图”式的思维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历史过程虽然有人的参与,但它并不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不是先有了固定蓝图,然后按照蓝图施工建造出来的,而是像生命的成长一样历史地发展出来的。生命的成长不可能是这样:父母先画个图,然后让孩子按这个图纸生长。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个不断的探索、开拓、创造的过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就与马克思的看法很一致。邓小平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两个问题。社会主义是个好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建设实现它,如何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出来?世界上叫社会主义的国家有很多,是不是一叫社会主义就必然胜利了?不是的!只有搞好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胜利。社会主义在我国的胜利也不是自发的、单一的必然性,而是取决于我们干的怎样。这就是邓小平辩证思维的过人之处。

  把价值导向引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是小平同志的一大理论贡献

  讲辩证法是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价值、造福于民。我们讲辩证法要有一个明确的价值追求,这个追求不是为了个人或是小团体的利益,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辩证法不光讲客观规律、讲事实。掌握了客观规律还有个价值导向问题,即用它来做什么?马克思主义合理辩证法的导向是:为了人的解放,为了全人类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企求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导向。

  贯彻价值原则,把价值导向引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这是邓小平的一大理论贡献。过去我们只讲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必然,讲得理直气壮,却忽视了人民的选择,忽视了人民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他更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如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搞得怎么样,要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按过去的理解,社会主义既然是历史必然,那么就可以不管人民的疾苦,不管对人民有没有好处都得干。“四人帮”时期走到了极端,于是就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红旗上天、卫星落地”这样的话语。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理解。以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有不少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时,是实事求是的;而在构造未来社会主义的时候,是从抽象的“理性”、“正义”、“人道主义”等原则出发,认为未来应该怎么美好,他们就怎样设计,总之是基本上靠拍脑袋想出来的,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分析出来的。所以恩格斯指出:这种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那么马克思是怎样将空想变为科学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了产生和建立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条件,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即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胜利?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与人民的利益一致,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和选择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必然性与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历史真理与人民价值相统一的过程。而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把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拨乱反正。共产党搞社会主义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经过几十年,从苏联搞社会主义到我们搞改革开放,通过这些实践,邓小平得出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要与其价值观结合起来。社会主义与人民大众是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同志说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至于怎么落实,怎么体现,当然还有许多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处理。

  “务实以求真”是邓小平实践辩证法的一个特有风格

  邓小平在理论上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务实以求真”。这既是理论贡献也是实践贡献。实事求是体现在思想风格和工作风格上,体现在邓小平的探索和创造过程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务实以求真”。在哲学上,这是对“真”与“实”关系的创新思想:“真”不在“实”之外,而在“实”之中!真正的实事求是包括了求真与务实。了解情况、深入实际,敢于求实务实,才能够发现真正需要的、合理的东西。这是邓小平实践辩证法一个特有的风格。

  工作作风、学风问题实际上是个思维方式问题。毛泽东与邓小平有个共同的特点:都爱讲短话。毛泽东、邓小平都不说空话、套话,都是先自己讲,然后秘书整理。毛泽东有诗人的气质,他的文章很漂亮。邓小平更为实在,他讲究实用,他的语言很质朴。邓小平的这种务实的作风和风格,也是我们讲辩证法需要强调的。邓小平专门批评过“讲长话、讲套话”的问题,指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作法。不讲空话、套话,而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开展工作。邓小平给我们的启示:坚决地务实。

  就拿“猫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有人认为它是实用主义,其实未必。我是搞哲学的,我发现“猫论”是个哲学上的价值论问题。“猫论”实际上讲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决定手段;当然这里还有个优化手段的问题。“猫论”的原则是注重实效,跟实用主义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要给“务实”与“实用主义”划清界限,就要明白:“实用主义”的错误不在于务实,而在于用价值问题遮盖、否定了真理问题。这里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可以用比喻来说: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真理”=“有奶便是娘”,这是一个错误的极端;还有另一个错误的极端,如我们过去“左”的教条主义,其态度是“娘若没奶,孩子就饿着”;而与它们都不同的“求真务实”态度应该是:“有奶可以吃,娘还是娘”。就是说,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得把握里面的分寸,将价值与真理两个概念区别开来:只要是有助于发展我们生产力的,就可以大胆地采用,但我们坚持自己大方向的原则不变。邓小平讲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就是说,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让手段更好地为目的服务。社会上有很多东西并不在“社与资”的层面上。别以为西方的什么东西都姓“资”,也别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什么都姓“社”,其实很多东西跟“主义”并无关系,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只要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管资本主义有没有搞,我们都可以搞,而且要比资本主义搞得更好。过去我们在理论上自我封闭,设了很多禁区,现在就不得不去踏自己过去埋的“雷”。有人说“猫论”讲的是不择手段。其实目的制约手段,只要目的正确,就不可能不择手段。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指责手段,更要注意目的是否正确。

  邓小平“求真务实”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重点突出,有巨大的历史感。之所以要抓、敢抓、会抓重点,不求面面俱到,不图一劳永逸,归根到底是因为懂得社会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一些暂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曾提出:不妨先搁置争议,留给后人处理。他说:我们的智慧不够,后代可能要比我们聪明,能够解决我们现在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种胸襟和气度,表明他是站在历史整体的高度看问题的。这种巨大的历史感,也是合理形态的辩证法给我们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启示: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前进。邓小平有很多解决现在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未来问题的思路,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阅读:419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