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社会学所:以学术为立所之本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景天魁              日期:2013-03-20               阅读:4092 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同志们:

  自1980年1月18日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步伐,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来,在院党组、院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院部各厅局和各兄弟单位、院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全所老中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在国内外社会学界享有一定声誉的学术研究机构。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外交流和思想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请允许我代表社会学研究所,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所有为我所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和朋友,向所有与我所进行过交流和合作的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同行,表示衷心的感谢!

  庆祝建所20周年,最有意义的是对以往的经验和体会加以认真的总结和反思,这对于社会学所今后的发展将是非常有益的。这也是我们举办这次庆祝活动最主要的目的。但是,经验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事事都有经验,人人都有体会,要想全面加以总结是十分困难的。我在这里不揣冒昧,尝试谈几点对社会学所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也许是最基本的经验。

  一、 满足社会需要是立所的前提

  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需要是什么?是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根本需要,使之升华为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小平同志也正是从这一根本需要出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及时提出社会学要“赶快补课”。20年来,社会学因改革开放而复生,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

  建所之初,费孝通教授、雷洁琼教授以“开风气,育人才”的精神率先垂范。费老亲任第一任所长,并带领科研人员开创了小城镇发展的调查研究,雷洁琼教授也亲自指导和主持了对五城市家庭的大型调查。80年代,我们还进行了阶级阶层研究、农村社会各阶层分析研究、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观研究,以及对其它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所有这些密切联系实际、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课题,都起到了很好的社会作用,受到了社会和学界的好评。

  90年代,我们的科研队伍更加整齐,研究经验有了相当的积累,研究手段有了明显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我所展开了对一系列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诸如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结构研究、乡镇企业和村庄变迁研究、亲缘关系研究、企业组织创新研究、国企改革研究、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单位制研究、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研究、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劳资关系研究、转型期社会心态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住房制度改革研究、生育和村落文化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等等,开展了百县市大型调查,百村调查,农民工调查,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等大型调查,以及对社会形势的年度分析和预测。在这些调查和研究中,我所科研人员不辞辛苦,深入实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写出了一批有份量的著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为中央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社会学依据,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为社会学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开展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同时,我所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对社会学经典大师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学家、学派和理论著述开展了深入的评介和研究,开展了对社会学方法和方法论,对诸如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重大理论问题、中国社会学史等问题的研究,开展了对若干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在以上各个方面,均写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充实了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启发和支持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以理论的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需要。

  20年来,我所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院重点课题、招标课题和青年课题、中央交办和部委委托课题、对外合作课题共120多项。出版各种专著301本,发表学术论文1740余篇,研究报告330多篇,译著89本,译文210多篇,工具书以及其它读物约140多本,出版《社会学研究》等专业期刊634期。其中,有些著述以英文、德文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和发表,有的获得了国际社会学团体的奖励;获得国家级和各类专业成果奖约有30多项。所有这些成果表明:一方面,社会学为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需要社会学;另一方面,正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努力满足这一最大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之所以能够迅速确立学科地位的根本原因。关心和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是20年来,中国社会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

  二、 以学术为立所之本

  研究所以学术为本应该不成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坚持以及如何做到以学术为本,却难免涉及到经济与学术、政治与学术的复杂关系,因而它可能成为一个办所方针问题。前几年,面对扑面而来的“下海风”、“经商热”,社会学所的绝大多数人作出了明确的选择:守住学术不动摇。下海者寥寥无几。经过20年的努力,社会学所逐渐凝聚了可观的学术力量,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科研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员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我所有职工115人,其中,在职82人,离退33人。科研人员由建所初期的2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70余人。1985年所内科研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4人,而现在在职的高级职称人员已达47人,占在职职工的57%;科研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已达70%,其中,博士24人,硕士23人。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5人,享有国家级、院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5人。

  我所所属社会学系,自1984年以来,共招收博士生45人,其中已获博士学位28人,未答辩17人;1993—1999年,共招收硕士5人,已答辩3人,未答辩2人。199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3人。我所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的社会学系,已招收6届30人。我所设博士后工作站,现有在站博士后1人。

  目前,我所人员的工资收入与某些高校相比差距较大。但近两年来,院、所科研经费有明显增加,院有重大课题基金,所有重点课题经费。全所绝大多数在职研究人员都有项目,有的还参加了2个以上项目。科研条件的改善、竞争机制的引入、学术气氛的增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对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加上充裕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科研时间和良好的科研服务,使得我所成为个人才智可以得到施展,学术抱负可以得到实现的人才基地和学术殿堂,只要个人努力,这里就是出精品、出大家的地方。当然,追求学术以外的东西,例如金钱,只要取之有道,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学术是他的第一追求,因为唯其如此,才能实现作为学者的自我价值。而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的高级追求。因此,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努力营造有利于学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社会学所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不会动摇。学术不仅是立所之本,它本质上是人类的良知,文明的象征,民族的骄傲,国家的尊严,世界的瑰宝。自古以来,民族可以绝种,国家可以毁灭,学术却和其它精神财富一样延绵不绝,光彩永驻,成为人类一条生生不息的命脉。我们个人微不足道,但都是中国学术的托命之人,全所同志要齐心合力,共同承当这份学术责任。

  三、 学科建设实行兼容并包的方针

  建所初期,我所只有3个研究室,现在发展到9个研究室、4个专业刊物编辑部、3个研究中心,并正在图书资料室基础上筹建信息网络中心,委托方法室筹建数据库。在这些研究室和研究中心中,既有典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又有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学科;在社会学中,既有专门进行基础研究的室,又有专门进行政策研究的室,既有主要做定量研究的,也有主要做定性研究的。经过20年的努力,我所在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研究、工业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家庭研究、青少年和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研究等等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我所的图书资料室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社会学专业情报中心之一,我所的数据资料,已有相当丰富的积累。之所以在学科建设中呈现出比较兴旺的局面,得益于我们在不同分支学科、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法和风格之间,实行了相互尊重、兼容并包的方针。

  社会是极为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每一个分支学科,对社会都有所见,又都有盲点;每一个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多样化就可以取众长而补已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既符合社会学这门“多重范式”的学科的本性,也符合当前学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单一化是无法收到这种效果的。中国社会学目前还处于需要强化独立的学科意识的阶段,但整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发展却正在模糊和超越学科界限,因此有必要处理好确立学科意识和超越学科界限的关系。同时,既要倡导学术规范,又要容忍和尊重不同风格和方式;既要努力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要珍视传统的经多少代学人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既要努力与国际接轨,又要实现社会学的中国化;既要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又要尽可能地给学者个人保留自由选择的空间;既要探索学术单位自我生存的机制,又要保持学术的高品位。只要我们全面地看待、正确地处理以上关系,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就可以稳步地向前发展。

  总之,20年的经验证明,对于一个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来说,政治上要统一,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术上要平等讨论,百家争鸣;学科建设上则要兼容并包,尤其对于一个国家级的学术研究机构来说,这一方针是恰当的。

  四、 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

  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的重要活力源泉,学术研究则是开展学术交流的基础。20年来,我所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先后与30多个国家的社会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而且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拓展。仅以1999年为例,我所就接待了80位国外社会学家,召开了6次国际研讨会,有53人次出国访问,有5人次到国外进修。

  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是为了开创未来。在1999年的院工作会议上,李铁映院长提出了三个“一批”的战略目标,即:经过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研究所,培养出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家”,推出一批对国家重大决策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今年的院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一部分研究所要率先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所的要求。社会学所经过20年的努力,已经在研究成果、人才结构、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所准备了较好的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踏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进。

  为了尽快把社会学所建成国际知名的研究所,当前,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1)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尽快形成和强化优势学科;

  (2)创造条件,更多地选派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进修和参加其它培训;

  (3)将部分优秀科研成果,推荐到国外刊物发表,扩大中国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研究》正在与德国、荷 兰、日本主办的刊物建立这种协作关系。

  (4) 加强检查,严格评审,强化对科研项目的激励机制;

  (5) 实行评聘分开,条件成熟时对高级职称实行竞争上岗;

  (6) 创办信息网络中心;

  (7) 尽快建成数据库;

  (8) 办好社会调查中心;

  (9) 建立精干高效的科研行政管理机构;

  (10)千方百计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社会学所的发展离不开院党组、院领导的指导和关怀,离不开院部各厅局和各兄弟单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我们殷切希望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同志们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照社会学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尽快把社会学所建成国际知名的研究所而奋斗!



  阅读:4092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