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
作者高放              日期:2013-05-02               阅读:4090 次

  中共十七大文件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近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议进而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前后对比,党的文献在“中国化”、“大众化”之间增加了“时代化”,这是有重大内涵和深远意义的。这“三化”的定位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的。

  对这个问题,当今理论界已发表有不同看法。《求是》2009第23期刊出署名秋石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关键”、“大众化是基础”,给人以启发;然而这未必是很准确的表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化既是核心,又是关键和基础,而大众化也可以说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如果缺少亿万被马克思主义武装或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还有同志强调: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互相独立,彼此并列,“中国化是解决内容问题,时代化是解决现实问题,大众化是解决表现形式问题”。这样就把“三化”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三化”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

  我认为时代化是总体,中国化是本体,大众化是主体;这“三体”形成三位一体,最终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变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总体

  这就要求我们对当今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从总体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大思想家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简称为“人的解放学”。要实现“人的解放”,这是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早就明确提出了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蒸汽化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20世纪初世界发展到电气化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长期以来战争与革命一直是时代主题。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信息化的更新更高阶段。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世界局势与时代主题的重大变化,于1985年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起党的文献就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依然强调:“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认清时代主题与时代潮流已经由以往战争、革命与对抗转变为当今和平、发展与合作,这对于如何实现人类的普遍解放、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前提条件和总体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本体

  这是表明我们中国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我国实际相结合,寻求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方案。从上个世纪20—70年代,当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与时代潮流,我们党顺应时代主题与时代潮流,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创建了新中国。建国后还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抗法抗美援越战争以及其他保家卫国的战争。在国内和平建设中我们长期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多少也受当时时代潮流的影响,这也与我们不善于区分国际与国内形势和任务有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顺应当今时代主题已经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我们党及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和政治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和活力源泉,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迄今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国不仅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而且在国际上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做出了独特的重要的贡献,赢得了举世的公认和高度的赞扬。越来越丰富的实践证明,在当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主导下全球一体化、全球一村化的新时代,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各国之间都必须而且可能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通过国际合作协商、磨合妥协求得善治,协力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样对于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直接的推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

  这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事业,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坚强领导,而且更需要十几亿人民群众群策群力,组成强大的行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常以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党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向人民大众广为宣传、灌输,尽力提高大众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大众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上个世纪30—40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曾经先后发行了32版,促使广大中学生、大学生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投奔延安和各个革命根据地。蒋介石不得不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防线。”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连续多年陆续出版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广受群众热烈欢迎,争相购买传阅。这就印证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何等的迫切重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的成就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由日益提高觉悟的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巧干创造出来的。这是当今连美国的有识人士都看得出来并且给予高度称赞的。例如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周刊在今年12月中旬出版的这一期所公布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名单中,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高居榜首,而名列第二的却更为引人注目、更令人深感惊奇,那就是“中国工人”群体。这家杂志这样说:“在中国有一个说法叫‘保八’,即保持8%的年经济增长率,因为官员认为这对保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一年前,许多人认为,在2009年达到这一数字是幻想。可是中国做到了,而且今年它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也刺激了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时代》周刊惊叹:“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的辛苦劳动才让世界经济渡过难关。”我们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在广大工人带领之下,还有农民以及各条战线各族人民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从以上简要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是有内在紧密联系和互动作用的。“中国化”必须符合“时代化”的主题要求,必须依靠“大众化”来完满实现;“时代化”必须通过“中国化”来落实贯彻,必须取得“大众化”的认同才能真正付诸实现;“大众化”必须认清“中国化”的奋斗目标,必须认清“时代化”的主题要求,才能充分发挥其决定性的作用。本体、总体和主体,三者既各有内涵,各有定位,又互相关联,融为一体。三者之间互通、互补、互动、互进,必能促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和平崛起,腾飞世界,协和万邦,造福人类。



  阅读:409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