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斯大林?
--重评斯大林之我见
作者高放              日期:2013-05-02               阅读:4327 次

 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生平及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各种观点纷呈,出版了很多著作。

  要从两个框架、五个层面重新评价斯大林

  近年来,对斯大林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今年是苏共20大召开50周年,从总结苏共20大的经验教训上来评价斯大林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分歧依然较大。关键在于弄清斯大林的功过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框架、五个层面来看斯大林的功过,这样才能全面、准确评价斯大林,才能充分吸取斯大林错误的教训。

  何谓两个框架?一个框架是把斯大林定位为苏联国家领导人、国务活动家,从这个框架来看,他是功大于过的,因为他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电气化,还打败了德、日法西斯,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战后又恢复了国民经济,在世界上最早建立了核电站,把苏联建成一个能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第二个框架是把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从这个框架来看,他是过大于功的。他虽然帮助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东欧东亚12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他的很多观点和做法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极大的损害,至今一些消极影响尚未消除。

  长期以来,人们在斯大林是功大还是过大这一问题一直纠缠不清。有人认为不要追问斯大林是功大还是过大问题,只要吸取斯大林的经验教训即可。但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确实存在一个功大或过大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和6月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说过:“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斯大林要三七开。”我认为斯大林作为苏联国家领导人、国务活动家,其功过是正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但是斯大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其功过是倒三七开:错误七分,成绩三分。

  何谓五个层面?在我看来,斯大林的错误有五个层面。我们应将这五个层面的错误加以区别。可以说一个层面比另一个层面递次更加严重。

  第一,思想作风的错误。如他欣赏个人崇拜,个人揽权过多,对人粗暴等。

  第二,方针政策的错误。如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急于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大清洗,大党主义,大国主义等。

  第三,发展战略的错误。如急于一国建成低标准的社会主义,输出革命,与西方对抗等。

  第四,理论观点的错误。如国内阶级斗争愈益尖锐化理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危机理论等。

  第五,具体体制的错误。从上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国内形成并且巩固了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对外关系体制。在国际上使其他国家兄弟共产党和其他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形成了过度集权的领导体制。这给国际共运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

  斯大林时期的具体体制不是“高度集权”,而是“过度集权”,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在以上五个层面的错误中,具体体制的错误性质最为严重,危害最大,也最难改革。具体体制的错误是什么呢?很多人在这个重要问题上还不是很清楚。有人认为应该将苏联的根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加以区别。就政治制度而言,苏联的根本政治制度是苏共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具体体制存在问题。这些人认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具体体制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很容易改革。

  此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斯大林时期的具体体制不是高度集权而是过度集权。“高度集权”与“过度集权”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非有深刻的认识、无私的胸怀、超凡的魄力和稳妥的政策,是难以改革并取得成功的。

  这些具体体制,在经济上,是带有浓厚官制色彩的、以国家所有制为主体的、全国统一指令性计划的、国家垄断集中管理的体制;在文化上,是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为重点的、扼杀人民群众自由思考、自由创作,过度政治化、行政化、单一化的文化专权体制;在对外关系上,是对资本主义世界封闭、对峙、对抗,以苏共、苏联为中心统一指挥各国共产党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各党各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单一体制。

  具体来看,苏联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特征是以领袖为中心的,以党治国、以人治国制,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严重不足。苏联有严重弊病的具体政治体制主要有八种:个人集权制,领袖终身制,指定接班制,等级授职制,官僚特权制,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控制选举制。这八种体制都是置苏联于死命的体制,也是最难改革的体制。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一些体制,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斯大林任党中央总书记后又兼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从1922年开始任总书记到1953年73岁脑溢血猝死,首创一代终身制。现在还有人对斯大林是否指定接班人存有质疑。他虽然没有明文指定接班人,但是1952年10月召开苏共19大时他指定曾任他的秘书和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的马林科夫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作中央委员会工作总结报告,当时众人都认为马林科夫是斯大林的接班人,因为在1924年列宁逝世后,在历次党代表大会上从来都是斯大林自己作中央工作总结报告。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接替斯大林以苏共中央书记兼任政府首脑(部长会议主席),这进一步证明他是斯大林的接班人。1980年2月24日叶剑英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曾经讲到:接班人问题,“斯大林没有解决,他只看上一个马林科夫”。我后来还看到新材料:斯大林认为马林科夫能力有限,不善于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当他还没有考虑好由谁来取代马林科夫时,就突然去世了。我早在1980年写成的《什么是民主共和政体》一文中指出:“苏联带头实行的领袖终身制、个人集权制、指定接班人制,背离民主共和制”。

  总之,斯大林带头实行的这“三制”,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带上了君主专制色彩。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袖终身制、指定接班制的,相反,民主共和制则必须实行权力制约制、权力任期制、权力选举制。从原因来看,斯大林开创的这“三制”是沙皇封建君主专制遗毒渗透到社会主义制度中来的产物。他实行的等级授职制(层层任命各级领导干部)和官僚特权制也受到了封建专制社会的影响。

  在上述苏联八种有严重弊病的具体体制中,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和控制选举制这“三制”则是苏联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体制时发生变形的产物。由于苏联具有深厚的沙皇封建君主专制传统,所以在借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时,因缺少良好的民主环境致使后“三制”发生了变形。这后“三制”在列宁时期就已出现,后来更加强了。如果列宁能多活20年,能活到斯大林那个岁数,我深信,苏联是不会形成后来那种模式的。

  从总体上看,斯大林时期形成(或得到加强)的过度集权的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体制、尤其是政治体制,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带有浓重的军事封建专制主义色彩。这当然不能简单归结为斯大林个人的过错,而是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的。这些具体体制不仅使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难以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使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生严重变形和扭曲,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为后来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政治动荡或暴力突变(如罗马尼亚)埋下了祸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相关链接

  学术理论界关于斯大林评价问题的一些观点

  关于评价“斯大林热”:近年来有学者认为,俄国出现一种“有组织的重评斯大林”的现象,但也有学者对之进行了否定,认为其实这是对近年俄国出现的“斯大林热”的误读。

  关于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有学者主张,评价斯大林,必须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认为对斯大林到什么时候都应当基本肯定,而对“斯大林模式”,则应当“基本否定”。但也有学者认为,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但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主张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认为这一模式的成绩是第一位的,问题是第二位的。

  关于评价斯大林的方法:有学者认为,斯大林的功过是非,是历史学家的一个长期课题,需要历史学家以及有关专家根据历史事实,依据可靠的档案资料,进行深入的客观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出较为符合历史的结论。归根结底,斯大林的功过是非只有历史才能做出最后的裁决。也有学者认为,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即苏联70年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而严肃的政治问题。(鲁琦)




  阅读:432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