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经济体制的“五破五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作者郑新立              日期:2013-03-20               阅读:5023 次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经济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破除了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创立了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概括地说,就是“五破五立”。经济体制上的大破大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五破五立  生产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这篇讲话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概括了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用主要的篇幅从“十个结合”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最后又回顾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伟大革命,展望了2020年至2050年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把30年改革开放作为前后150年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学习这一重要讲话,并用讲话的精神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总书记肯定了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创新。30年来我们以经济理论上的突破为基础,破除了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创立了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概括地说,就是“五破五立”。

  第一,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创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践证明,这样一种体制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对土地投入的积极性。它坚持了土地公有的性质。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但是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既可以避免因土地私有化导致土地兼并和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又能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就是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长久不变”就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不再改变,完善就是要实行两个转变:一是家庭经营要向集约化的方向转变;二是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向服务的社会化方向转变。“一个长久不变”和“两个转变”,构成了今后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三块基石。坚持这样一个制度,就能够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整个改革开了一个好头,从农村改革再到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二,破除了单一公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初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私营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社会物质产品,使我们一举摆脱了几十年商品匮乏的困扰,而且给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国有企业改革正是借鉴乡镇企业的机制,并在乡镇企业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取得突破。发展到现在,国有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公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结合,改革之初好像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国外经济学家断言,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既然中国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实行全面私有化。然而,我们通过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以产权明晰、责权结合、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原则,建立起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重大难题,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第三,破除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开始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到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再到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们党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分配制度。这样一种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初期,陈云同志曾经讲过:打破“大锅饭”,其意义不下于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我们曾把分配和价格改革看成是改革的两大难题。今天这两大难题都被攻克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为经济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动力机制。这种分配制度,从物质利益上调动了全国13亿人发展的积极性。列宁曾经讲过一句话:“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全体劳动群众对自身利益关心的基础之上。”我们经过30年的改革,建立了这样一个制度。今天,13亿人正是在关心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迸发出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才充满了生机,我国经济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第四,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期,所有的扩大再生产都掌握在国家计委手中,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投资的权力。经过30年的改革,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7万亿元,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仅1000多亿元,绝大部分都是由企业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即由市场配置资源。实践证明,这种投资和计划体制,更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第五,破除了封闭、半封闭经济,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改革之初,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全世界的比重不到1%,而现在已占全世界的7%,外汇储备总额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67%。我们同世界经济建立了密切联系,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支持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上的大破大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经济赢得了30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又一个奇迹。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年的宝贵经验,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我们之所以能在经济体制上破除了许多旧的东西,创立了一套新的体制,首先是由于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不可能有这么多创新。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把握矛盾,特别是善于把握矛盾的对立双方的统一性,认识和把握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促进事物向有利于内部协调、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化。如果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因此我们更多地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强调一方要吃掉另一方;那么到了建设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因此,应重视把握矛盾的统一性的一面,通过发掘矛盾对立双方的内在联系,把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把各个方面的优越性发挥出来。“十个结合”是我们党的创造,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如果没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如果没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创造出这些结合来的,像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等等。表面看来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但是在对立的同时又有统一性的一面,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择优去劣的效果,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从哲学上总结30年的成功经验,从思想方法上总结取得成功的原因,把“结合”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深入探讨,更能加深对改革开放经验的认识,从而增强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自觉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了制度化建设的新阶段。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到2020年之前,我们会把成熟的改革措施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形成一套比较定型的制度,特别是要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积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提供制度保障。(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阅读:502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