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国民消费意向短期内难以提升
作者樊纲              日期:2013-04-28               阅读:5075 次

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1%。GDP中投资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45%以上。同时,大量贸易顺差伴随着外资流入,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大,使经济发生过热。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的储蓄太多、消费太少是导致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很多经济学者纷纷提出,要通过提高消费、降低储蓄来纠正经济失衡。但在我看来,这些对策在短期内很难奏效。

  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慢

  首先,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慢。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它不会出现像投资那样的50%的剧增,从来没有发生像韩国那样的信用卡泡沫导致的高增长,也没有发生像投资那样在1999年的5%的低增长。消费的实际增长一直稳定在8%-10%左右,现在则是12%以上。过去几年GDP中消费比例过低、投资比例过高,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使投资在GDP当中的比例扩大,把消费的比重挤小了。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因: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而是因为投资的增长过快,导致了比例关系的变化。这两个原因的政策含义完全不一样,因为要恢复比例,是抑制投资的增长,还是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在投资增长过热的时候再去刺激消费,那会使经济更过热。正确的措施只能是抑制投资的增长以恢复GDP当中比例的平衡。

  其次,怎么才能使消费更快地增长?现在国际、国内有一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的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似乎只要中国人多消费一点,政府采取政策鼓励人们多消费,就可以解决世界不平衡的问题了。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国达到人均接近40000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比?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中国人没钱。

  在国内,人们现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不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因为农民没钱,是收入水平低而不是消费水平低。中国农民其实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储蓄率最低的群体。中国农民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了,孩子上学、医疗费用难以确保,甚至大都还没有着落。

  因此,中国消费的增长绝不可能靠刺激农民的消费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就业增长的问题,是整体经济的增长,包括投资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不可能靠政府补贴来实质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消费。

  国民消费倾向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从另一角度来看,中国40%左右的储蓄率确实是有其原因的。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导致人们储蓄率过高的原因有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这都是对的。但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发展与改革,所以不可能指望在近期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消费。

  我想强调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这个因素。目前的情况是,在所有就业人员中,80%是低收入阶层,要么是打工仔、蓝领工人,一年平均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要么是还在农村的农民,一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率很低,但是在整个经济当中,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归这80%的低收入阶层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资率提高(由于劳动市场竞争激烈,工资率提高有限),而主要是通过每年1000万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引起的这1000多万人的收入提高来实现的。

  剩下的60%的GDP增长都被20%的高收入群体所获得,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收入越高,消费倾向越低;而收入较低的人,储蓄倾向较低。中国多数的收入增长都集中到了只占20%高收入群体的手中,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

  也就是说,现在恐怕还不可能一下子进入国民消费倾向大幅度提高的阶段,而是要在今后几十年当中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解决,不可能像现在有些人所主张的那样,靠政府的补贴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是:保持总需求各个部分的稳定增长,不是只强调消费的增长,出口、投资都需要平衡稳定的增长。这样一个比较平衡的政策符合现阶段中国的需要。(作者为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北京日报



  阅读:507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