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读经典

作者卢雍政  网站编辑bsd-5  责任编辑申志清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日期2015-10-07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知识就是力量,悦读改变人生。为积极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服务组织人事干部成长,提高组织人事干部专业化能力,从本期开始,本报将陆续刊登“悦读·书香干部”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读书学习是我们的明道之源、修身之本、成事之基、交友之道。品读经典是读书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境界的基本路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品读经典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养成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华传统经典的习惯关乎做人、为官、从政。

  品读经典,要注重在理论本原处下“死功夫”。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当时人类的思想史,值得反复咀嚼和体味。所谓“死功夫”,就是精读而非泛读,要读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经典内容叙述出来。这样,一旦豁然贯通,将会终身受益。我们刚开始也许要借助有关经典的注释,比如马列经典方面,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等辅助性通俗读物。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需要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等权威读本的代表性篇目。读经典还须联系当下的实际来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指明方向,又提供钥匙。需要我们全面学、系统学,及时学、跟进学。

  品读经典,要注重在弘扬传统上下“硬功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哲学为例,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代新学等几个大的环节。中国学术思想的线性特点较强,提领而顿,百孔皆顺,阅读经典的重点似宜放在诸子百家的著作。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着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如何来建构全社会的信仰和道德?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理想,和中华文化自小康而大同的美好憧憬有机融合而形成别开生面的信仰-道德主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品读经典,要注重在博约结合中下“真功夫”。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对党员干部而言,除了马列经典和中华传统经典,还要广泛涉猎西方文化和其它国家文化经典,方法正如钱穆先生所言:“通学在前,专精在后,先其大体,缓其小节”。一开始先把自己的触角伸得开一些,发散一些,使品读经典的过程成为通过咀嚼、吞咽、消化来吸收各种经典丰富养分的过程。这样,所读的书面越宽,身体所需的营养素的来源就越充分。品读经典,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最初的时候我们喜欢引经据典,再到一个阶段可以口若悬河,再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可以是信手拈来。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个人会逐渐实现由“读”到“悟”的转化,形成对经典的独到的理解,也会成为经典的阐释者。

  品读经典,还要注重读书、思考、写作三位一体,在融会贯通上下“巧功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思考、写作是相互贯通的。当前,大数据、信息化使得我们知识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却减弱了,出现了“快餐化”、“碎片化”的现象。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品读经典,与博大精深的思想同行,需要我们在品读经典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同时,思考的结果又总是需要诉诸表达,而文字形式的表达即是写作。离开了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就难以达到厚积而薄发,写出的东西也往往会显得肤浅。因此,品读经典应该不断地强化读书、思考、写作三者的关系,从而比较完整地构筑起我们的精神生活。

  (作者系国家公务员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读书写作研究会会长)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