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视角下的北京精神

作者李婕  网站编辑宋丽群  来源《中国水利报》  日期2012-05-18

  作为首都在精神领域的依托,“北京精神”的提出适时适地,体现首都北京的历史文化特点,同时也体现深厚的水文化内涵。

  “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水之魂。《荀子·宥坐篇》中说: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淖约微达,似察。意思是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洼处,直流弯转始终都遵循一定道理,似乎是有义的;浩浩荡荡无穷无尽奔腾向前,似乎是有道的;顺势流出,即使流向极深的峡谷一点也不畏惧,似乎是有勇的……自身虽然弱小,影响万物无微不至,似乎是明察的。所谓“似义”“似道”“似勇”“似察”均与水利人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无私奉献、始终如一的精神风貌一脉相承,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浓缩。在汹涌的洪水前,水利人奋不顾身、迎难而上;在艰苦、偏僻的水利建设工地,水利人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爱国主义精神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对水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将成为指导整个水利行业奋发进取的行为操守。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同时也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创新的动力永不衰竭;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也说明不断推陈出新,积极进取,坚持创新之道才能更好地展示水的灵活性。水,不拘泥、不呆板、不执拗;水,有时温柔、有时豪迈、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水因局势的不同而变化形态以探求自己的方向,在海洋里是海洋之形,在河湖里是河湖之形,遇圆则圆,遇方则方,曲可盘龙,因变而动,因动而活……不断创新让它拥有了无穷的魅力。水利人有亲水,乐水,学习水的创新精神。大禹治水一反当时的“拦堵”思想,顺乎水的本性,疏而导之,采取的“导流”思路便是最早的治水“创新”;李冰治水“参天地之造化”,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度势建堰,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则是“创新”理念的进一步体现。在当代中国,“创新”一词正被众多水利人大笔挥写:从黄河小浪底到长江三峡,新中国水利工作者不畏艰险、尊重科学、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治水理念,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

  “包容”,是北京精神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水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水,包容万物,也能被万物所包容。它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它不拒绝任何加入其中,如砂石、枯枝、杂草,携它们一起前行,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遇到阻挠,它总是以柔克刚,慢慢积蓄自己力量,最终水滴石穿,冲破障碍。水的包容性让多少圣贤钦慕,于是,水经常出现在贤者的座右铭里。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林则徐敬佩水的宽容;“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是布袋和尚向往水的清澄和虚怀若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屈原以水来告诫自己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心胸。水,在贤士们的眼里包罗万象,兼容并蓄,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也是人们对水文化思考后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孔子曰:夫水,大遍与主胜而无为也,似德,道出了水孕育万物却不为自己所需的美好品质。孔子认为,水的品质正是君子应该具备的仁德。他所欣赏的水,既是自然之水,更是精神之水,道德之水。老子更有“上善若水”说,即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他认为,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老子弘扬水的精神,其实也是在弘扬一种处世哲学,认为有高尚品德的人也应该具有水的心态和行为,不但要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而且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做众人不愿做的事情。告知大众,要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去与别人争名夺利。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圣人们所倡导的君子之德不断受到水的洗礼,使其升华再升华,终至道德之最高境界,此为“厚德”也。

  “北京精神”的水文化内涵远不止所述这些,每一个北京水利人都应该秉持“北京精神”,以水为镜,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使之趋于尽善尽美。




打印 | 转发:
关于前线 | 网站地图 | 在线调查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