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魏磊              日期:2013-08-29               阅读:816 次

摘要:充满活力,团结和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国家和民族走上振兴的精神源泉,也是鼓舞全校师生团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动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和灵魂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键词: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校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高校作为社会知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基地,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思想舆论环境。

一、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核心价值体系,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中国化最新成果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思想基础

高等学校是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建设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既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更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最重要的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所提出的科学的论断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将对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高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师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工作。高校的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出表率。只有大家都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和谐氛围。如果个别教师在学生中随意散步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观点,这本身就是校园中的不和谐因素。

我们所从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要培养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也是我们所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只有我们的学生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走出校园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主义服务。而理想信念的坚定,不仅要靠政治理论课的灌输,也要靠环境的影响。和谐校园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舆论环境。要使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有基本的了解和认同,对我们当前所遇到的问题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这样,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没有信心,甚至认为中国必须回过头去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也是校园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中全会的决定将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这指出了我们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坚持以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广大师生,培育广大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努力奋斗,也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知难而进、一往无前、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务求实效;淡泊名利、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等。这种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和鼓舞力量。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同样要体现这种精神。如果学校的师生都具备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培养出以国家富强为己任,富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一代新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观念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和谐校园建设同样要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使学生明确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自觉地行为准则。这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建设。只有在教师和学生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共识,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一个在思想文化上和谐的校园。

三、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党建和政治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贯穿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1、坚持不懈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点是学生,但难点在教师。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政治课教师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队伍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负有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除了政治课教师以外的其它教师都不相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就很难真正树立起来。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是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和政治课教师的事情,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都应该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然,由于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但是,这不等于教师就不应该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教师、特别是教师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点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大家在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形成共识。

2、以国情教育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不平衡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解决。要树立共同的理想,就要对我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充分肯定我们取得的成绩,又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既要指出当前的问题,又要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要广泛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充分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要反复教育师生,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任务是艰巨的。从而鼓励师生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建功立业。

3、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小环境。每一个大学的校园都具有它自己特定的文化和传统。这个小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有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和品德。清华大学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行胜于言”的校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这些都体现了“以爱国主义和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培养出了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社会栋梁。很多兄弟院校有同样的成功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4、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加强道德素质教育

要在师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全面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在校园中形成一个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充分发扬学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坚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深入推进中央16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引导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学校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知行统一、争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表率,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综上所述,和谐校园首先是思想上的和谐,是对我们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传统和文化、行为准则一致认同基础上的和谐。这既是我们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建设一个人尽其才、利益协调,安定团结、紧张有序,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校园。

 



  阅读:81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