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董德刚
作者董德刚              日期:2013-04-11               阅读:4066 次

 董德刚,1950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及(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济哲学。个人专著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1993)、《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引论》(199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999)、《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的建设哲学》(2001)、《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研究》(2002)。个人文集有:《思想者的足迹》(1995)、《哲学与现实》(1999)。出版合作著作80多部,发表个人论文200多篇。曾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重点图书,并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和科研奖。

  记者:最近,看到您在《人民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文章,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

  董: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可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却存在很多偏差。指导思想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见,这个问题带有根本意义,并有现实针对性。

  记者:您在文章中讲,要“分清多种不同含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且提出了“第三种含义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您实质上要说什么?

  董:实质是要科学地界定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一种,即“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我要纠正的正是这种观念。我认为,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同这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也有重要区别,它只是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考虑到还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所以,我把它叫作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内涵应当是马克思学说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即对中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亦即“普遍真理”。其外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华,用中国语言概括,就是实事求是。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般地说,作为基本原理,它们都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并且都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此,在总体上要坚持。这同时意味着,马克思(以及恩格斯和列宁)的那些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通常都是对当时条件下特殊问题的应答,不具有普遍意义,因而不能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记者:现在,我们经常讲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这个一脉相承之“脉”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坚持它呢?

  董:我认为,同前面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内容相一致,马克思主义之“脉”主要是指它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展开而来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具有独创性的实践观点、生产观点、群众观点、阶级观点、辩证观点和历史观点,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注重“改变世界”的实践指向。这些内容,一方面反映了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是不可违背的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又在前者基础上,表达了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具有崇高的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亦即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所以,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人)谋利益。

  我们之所以仍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之“脉”,主要理由有三条:一是尊重历史。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在世界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对发挥了如此巨大作用的理论,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尊重。二是尊重科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反映一般规律的普遍真理是不可违背的,进步的价值取向是不可偏离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是推动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三是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深入党心、民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我们维护党的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而党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富裕幸福的基本条件。可见,现实政治也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记者: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原因是什么呢?

  董:这里所说的与时俱进,是指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随着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包括纠正)自己。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墨守成规绝没有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到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巨大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新问题不断产生,原有理论不再适用,必须有新的认识。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存在错误,需要矫正。第三,人们的认识深化了,也会对原有理论作出发展。随着实践的反复和经验的积累,即使历史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人们也有可能从新的角度和更深层次认识问题,它也会促进理论的发展。

  记者:对待马克思主义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董:第一,要全面而辩证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即对这个理论的理解要正确。综合以往的认识成果,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是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一致)、开放性。与时俱进可以看作是它们的集中体现。我们需要全面而辩证地把握它们。

  第二,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方法和价值取向。就是说,要学会运用这个理论。马克思主义包含丰富的方法论思想,这主要是由实践观点而来的辩证决定论方法和实践标准,由生产观点而来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特别是生产力标准,由群众观点而来的群众路线特别是人民利益标准,由阶级观点而来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由辩证观点而来的矛盾分析方法,由历史观点而来的历史主义方法,等等。它们的总和就是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究和自觉运用这些方法。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取向而言,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其中包括合理的个人利益,也就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我们真正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品格,身体力行,又何患马克思主义不会在我国乃至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呢!

  第三,明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途径。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却没有深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很多同志实际上是把马克思的“本本”或“语录”当作标准。但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把是否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词句、具体结论直至个别基本原理,当作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他们关于所有制、分配方式、具体体制以及革命形式等许多论述,用恩格斯的话讲,都是“历史的科学”,必须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且都属于途径、手段、方法之列,是表层的东西,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硬核”即根本。坚持还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是遵循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即是否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只要坚持了这个基本精神,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由这里也可以看出,一切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将生动丰富的群众经验加以概括和提炼,既能发展我们的理论,又能推进我们的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在它指导下实践的进展。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被公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们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我们的事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民主、文明,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幸福,我们的基本理论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会具有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着力点放在实践上,放在人民事业的发展上。

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406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