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求索
作者董德刚              日期:2013-04-11               阅读:4776 次

  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建立后,又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极其重要。我们要真正搞清楚当代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社会主义、共产党的建设等问题,理论前提是搞清楚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它是当代中国的根本理论问题。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列为30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的四大基本问题之首要问题,也表明了其根本性。实际上,这也是新中国建立60年来乃至我们党成立88年来所面对的根本理论问题。

  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既有正确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偏差;现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依然是五花八门,歧义丛生。因此,很有必要认真研究和回答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应当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笔者耗时多年,数易其稿,撰著了《当代中国根本理论问题——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一书(2009年10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部分内容已公开发表),试图求解这一问题,本文述其概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1.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含义辨析。当代中国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的马克思主义:第一种含义即狭义的马克思(及列宁)主义,是指作为个人学说的马克思(及列宁)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第二种含义即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及列宁)的观点和学说,而且包括后人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第三种含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广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它与狭义马克思主义基本一致,但也有重要区别。其科学内涵应是马列学说中“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意义(即对当代中国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亦即普遍真理。其外延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展开而来的基本原理。只有这些普遍真理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方可世代传承。此即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之“脉”。具体结论和个别论断不在其中。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即其哲学,但应从现时代的高度作出新的阐释,强调五个“着眼于”:着眼于特点,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着眼于根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着眼于发展,吸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着眼于现实,搞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作为个人学说的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着眼于应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包括辩证决定论方法、社会本体论方法、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矛盾(系统)分析方法、历史主义方法等。它们是“一总多分”的关系(辩证决定论方法是总方法,其他方法是分方法),其总和即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后,简要分析了应当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其他基本原理及其辩证理解问题。

  3.全面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综合以往的认识成果,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概括为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与无产阶级阶级性一致)、开放性(与时俱进是对开放性的进一步强调)。这些品格是统一的。需要全面而辩证地把握它们。这里对以上理论品格作出了具体分析和展开论述。提出既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将其“虚化”的倾向,又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对立起来的“自我孤立化”和“僵化”的倾向。强调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列学说中的普遍真理,它同古今中外人类其他文明成果是一致的和相容的。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标准和意义。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问题,认为它有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然后,辨析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或根本,认为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每一个人)谋利益。它们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求真理与求价值的统一,基础与核心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内含着价值导向、伦理导向)。此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标准,是坚持这一基本精神。弄清这个“基本标准”问题对于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所谓“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应是忠于科学、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马克思个人及其语录。强调一切反映客观规律、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思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或者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在于: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现实需要。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创新成果),而没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够为维护党的团结和民族的统一、凝聚亿万人民群众提供共同的基本理念。这就是我们现在和今后必须坚持一个多世纪以前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由。
 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期的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首先,论述了关于邓小平理论主题的多种提法及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把握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创造主要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它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特别是“三个有利于”标准,重点是如何深入理解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体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许多理论工作者,而不只是邓小平同志个人;邓小平理论的地位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其次,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把握,包括发展过程、科学体系和基本精神;对三个基本命题——“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含义作出了具体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新,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社会主义的新观念、执政党建设的新觉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是邓小平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二者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分为三个层次,在这一框架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地位;阐发了和谐社会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补充和丰富,和谐社会理念对唯物史观的应用和发展。

  2.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视野。主要阐述了三个重大转变,即从注重经济社会形态到注重技术社会形态,从只重社会主义表层特征到更重社会主义深层本质,从“社”“资”绝对对立到互相取长补短,并总结了开拓认识新视野的主要经验。

  3.研究所有制问题的新观念。所有制及所有权概念需要深化和拓展,要从过分关注“姓公姓私”到首先关注“是好是坏”,从公私对立论到平等竞争、相互促进论,从狭隘二分法到多维视角,最后指出了当代所有制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4.把握商品价值的新思路。既要肯定劳动的作用,又要承认资产的作用;既要考虑客体因素(劳动和资产),又要考虑主体因素(商品效用);既要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也要重视资产和所有者,还要关注社会需求和消费者。在肯定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同时,还要探讨它的不足,研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公式。

  5.分析阶级和阶层的新角度。划分阶级和阶层的标准具有多样性,评价阶级和阶层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要从只讲对立、激化矛盾到承认差异、促进和谐。最后,阐发了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新认识:现在,我们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在理论上需要正本清源,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调整,在内涵解释上有重大变化。

  6.指导执政党建设的新理念。党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执政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两个先锋队”统一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两个建设”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问题的基本回答。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应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列学说中的普遍真理。这些普遍真理包含普适价值(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对于价值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相对性和绝对性,需要辩证把握。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不限于马列学说,也体现在其他有关成果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特殊命题,它所包含的普遍命题是:实行当代世界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此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我们应当立足中国现阶段的实际,自觉探索和努力践行当代世界的普遍真理特别是普适价值。

  2.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微观机制。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总的原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这里侧重于从个体主体这一微观角度进行分析,提出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结合的构成,是包括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具体实际在内的“一主两翼”的“三维”结构;结合的前导是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主体素养,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主体的方法和价值取向;结合的起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搞清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是:实践理念→具体方案→实际行动。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实现路径。所论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侧重于从社会(群体主体)这一宏观角度分析其实现路径:一是立足于群众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适应和互动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根本原因。群众实践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二是遵循社会分工规律。重点是正确处理政治家与理论家的关系。三是汇聚集体智慧。其基础在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四是广汲各种思想文化营养。其中,既包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益成分,也包括外国思想文化中的人类共同文明成果。

  4.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命名、定位和宣传问题。应当把党的理论与领袖个人的思想观点相对区分开来,最好不用个人名字命名党的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的层次性、稳定性、可接受性问题,指出既要注意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更要警惕过急、过高、过分追求体系化的倾向。提出和研究了宣传的适时适度、生动活泼、吸引力和感召力问题。

  5.从人类文明新成果高度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所谓“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指以全人类为主体的,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具有进步性特别是时代性的思想理论之总和。马克思主义具有多重含义,我们应从作为个人学说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入手,提炼和深化马列学说中的普遍真理,进而丰富和发展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新”解“马”具有必然性:人们总是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来解释过去的历史包括理论学说的;只有用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作指导,才能与对象深广博大的性质相适应;由于中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更需要强调这一点,以免从农业文明的立场曲解马克思主义;它是对以“西”解“马”、以“中”解“马”、以“马”解“马”三种范式的辩证综合和总体超越。以“新”解“马”的意义和价值:更深地发掘马列学说中包含的大量瑰宝;发现和注意马列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使马列学说与现时代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真正发挥其为人类导航的功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持其先进性。以“新”解“马”的实现路径是:用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充实自身,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遵循社会分工协作规律,把继承、矫正、发展统一起来。这也是笔者研究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基本思路。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阅读:4776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