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在的医疗改革的方式而言,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快医疗服务的开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认为政府增加了投入以后,看病贵、看病难在很大程度上就能
得以缓解,这个前景是存在的,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医疗服务的供求不平衡的形势已经形成了很多年。以从1978年到2005年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GDP
用现价算增加了约50倍;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开支增加了约78倍;其中个人用于医疗的开支增加了200倍。从这个需求来
看,我国医疗服务的需求是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的。
但从供给方面看,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各类医疗机构增长了76%,其中
医院增加了一倍多,诊所增加了不到两倍。医护人员增加了75%,其中护士大概增加最多,增加了2.3倍,医生增加的人数不到一倍。所以说2005年以前,
我们收入的增长相对医疗需求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所谓看病贵、看病难就是这么一个统计数据的老百姓的表达。
从2005年开始讨论医改,
讨论了3年,这3年中国的GDP增长更快,都在11%、12%这个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也非常快,基本上跟GDP增长同步,达到了11%、12%的水
平,包括农村。其中投于医疗卫生的需求也在增长,但是由于改革中医疗体制的未来方向不清楚,所以在这3年里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并没有明显的缓解。
2009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医改方案,特别部署了2011年之前这3年的行动方案,在这3年的方案中温家宝总理已经宣布在40000
亿以外要增加8500亿的投入。在这个投入的方针中,2/3补给了需方,1/3补给了供方,补给供方的部分主要用于组建基层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3补给供方,2/3补给了需方,就是原来需求增长更快的部分又追加了新的动力。把原来不看病的很多人覆盖到看病这个范围内。问题是谁给他们看病?给他们看病的人又来自于哪里?一个不到2到3倍的增长对应78到200倍的增长,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中国从1978年以来,看病难就一直存在。现在追加了8500亿,但是这个投入在笔者看来并不能缓解未来几年供求之间的压力,而是加大了压力。因为
1/3中大部分都投向了设备,但是这个设备不等于医疗服务能力,你投资一个房子不等于能增加看病的力量。要形成看病的力量,就需要招募有经验的人员,而通
过训练来提高服务的水平则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中央已经史无前例地在医疗方面增加了开支,但是这几年在医疗供求、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巨大的挑战。相对于其他领域,这个政策要落实,笔者认为扩大医疗服务的开放非常重要。
这里头有一个概念的问题,我们都认为医疗的问题是一个保障问题,其实这个保障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财务保障,比如你生了病,收入低,没有钱看病,这是
一个层面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医疗的服务保障,就是你有了钱,有没有合格的医生、合格的护理来给你解决治病的问题?很遗憾,我们到目前为止在公众的认识,
包括专业的讨论当中,这两个层次分得不清楚。
我们的收入高速增长,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迅猛增长,城市化在推进,这些都需要提高医疗
服务的水平。我们有很多医疗学院的学生不愿意去医疗机构,因为医生合法的收入偏低。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未来的3年当中,平衡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所以笔者
的看法,医疗服务领域在接下来的3年里要非常强调扩大开放。
那么,在哪些方面要扩大开放呢?一个就是要加快改革。因为最重要的一个开放就是让已有的医生和医护人员能够充分地发挥服务的潜力,这方面有巨大的余地。
我们的结构布置不合理,因为人口在流动。当人走了,医院服务的网点也要重组,也要流动。《决定》里写了要让那些有品牌的大医院建立连锁店,笔者认为这个
政策要很好地贯彻。同时要特别鼓励社会各种资本,包括境外的资本进入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扩大开放。我们在其他领域的开放证明,开放在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权的情况下,大大增加我们利用世界资本技术管理的程度。
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
中央制定了吸收全球各种人才的计划,笔者认为应该高度地注意吸收卫生服务人才,吸收有品牌的机构到中国来。因为医院高度依赖于品牌,如果我们国内的医院资
源不足,可以通过开放去解决,笔者的看法是各个地方的竞争要像招商引资一样地招医引医,否则难以适应对医疗服务增加的要求。
扩大开放
之后还有一个对内开放的问题,我们现在搞基层的卫生组织是对的,但是从1978年以来,我们由赤脚医生形成的乡村医生,他们多年在地方、村庄里面经营、开
业,他们的服务能不能纳入医保的领域里面来?不同地方的政策是不同的。一些地方是开放的,只要老百姓愿意选也可以拿到医保农合里面报账,但是在一些地方只
有政府办的机构才能纳入医保。这种状态需要调整,高端、低端、中端都要开放。
价格的政策非常重要,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中央的《决
定》里讲了,要在财政斥资保证的前提之下,按照成本的原则定价,但是在基本医疗服务以外的部分,也必须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了防
止医疗服务变成未来几年当中供给不充分、相对价格涨得更快的部分,就应该注意扩大对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的动员,要让更优秀的人学医,要让具备资质的机构开
办各种各样的医疗服务的机构。要鼓励身体还可以、经验非常丰富的退休医务人员开诊所。
在医疗改革当中我们千万要谨慎,不要在以医养医没有解决之前,就轻易以药养医。因为以药养医毕竟还在养医,如果以药不能养医,以业不能养医,那最后谁来养医呢?医生没人养,新的优秀的人会进入这个行业吗?这样的话会陷入长期供给不足。
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估计到形势的重大变化,不要认为因为我们出台了医改方案,医疗服务业的供求在未来就会缓解。笔者认为,由于我们出台补贴的侧重不
但不会缓解上述矛盾,反而会加深过去累积的问题。扩大医疗服务的开放,可能是今后在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务院这次医改文件当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本文根据作者在“2009北大光华卫生经济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