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作者赵曜              日期:2013-05-02               阅读:4175 次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发表160周年。《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它的历史地位极为重要,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又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党纲,以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的党纲都以它为依据。1848年2月《宣言》发表时,只用6种文字印刷发行。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在70多个国家,用100多种文字出版了1100多个版本,印数在3000万册以上,它武装了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20年8月出版,是陈望道翻译的。我们党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都是通过学习《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十分重视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他规定的干部必读书中,每一次都有《宣言》,而且摆在首位。《宣言》发表后的一个多世纪,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直至今日仍然是享誉全球、魅力四射的宝贵经典,人们读起来总会感到常读常新,终身受益。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的序言中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52页)这就是说,《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但是,《宣言》不是阐述唯物史观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去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剖析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共产主义政党的纲领、路线和策略的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

  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上,第248页)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上,第248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同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最早经典表述,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结合现阶段的具体实践,更加重视《宣言》所阐述的如下基本原理:

  大力发展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过渡的前提条件。我们党一贯重视《宣言》的这一思想。毛泽东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要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956年,党的八大明确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目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后来在这个问题上受到一些干扰,走了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精辟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心的位置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阶级感情或道德原则出发,而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宣言》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这种公有制与空想社会主义主张的财产公有不同,具有科学意义,即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生活资料。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多层次的情况,我们既不坚持传统的纯粹公有制,也不搞西方的私有化,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七大重申十五大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民主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争得民主同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联系起来。《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同上,第293页)显然,这个民主已不是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无产阶级民主或社会主义民主。无疑,这里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起点。过去,我国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发生过失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为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我们党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民主是手段,又是目的,而首先是目的,把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向前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一是加强民主制度的建设;二是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和建设法治国家;四是搞好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个经济结构上竖立起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有一句名言:“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上,第292页)工人阶级和任何统治阶级一样,要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而且要在文化上即意识形态领域实现自己的统治,否则就维持不住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但同时也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我们党坚持《宣言》的思想,一贯重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即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努力实现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今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曾提出过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就包含有和谐思想。19世纪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这个思想提得更高,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傅立叶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制度”;欧文把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建立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称为“新和谐村”;魏特林把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社会称为“和谐、自由和共有共享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包括“提倡社会和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立足现实,面向长远,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是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党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5页)《宣言》强调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阶级的先进,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而党又是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二是理论的先进,共产党人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三是纲领的先进,党以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终奋斗目标。我们党依据《宣言》的思想,一贯坚持党的先进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依据十六大精神,提出并实施在全党范围内普遍进行一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新举措,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新创造。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同上,第283页)这里所说的“绝大多数人”,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我们党一贯坚持《宣言》的这一思想。早在延安时期,为纪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重要文章。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的宗旨的经典表述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座右铭。他还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04页)我们党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执政理念,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宣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宣言》第二章的结尾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宣言》的这一思想,先后提出了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共产党宣言》发表已经160年,尽管其间中国和世界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今天我们离《宣言》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可以这样说,在3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来自于《宣言》这个源头,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执笔:赵 曜)



  阅读:417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