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4日 星期一
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新中国60年的历史回顾和理论思考
作者赵曜              日期:2013-05-02               阅读:4345 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祖国在6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中国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繁荣富强的国家。回顾60年的历史,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因素和事件很多,但是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分量最重、意义最大的是: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新中国的诞生

  要了解新中国诞生的重大意义,就要从上百年的中国近代史说起。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作过重大贡献。但是,资本主义在西半球的兴起,改变了这种局面。资本主义是在对内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对外无偿掠夺落后国家财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资本主义就必然有殖民主义。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英帝国主义用洋枪大炮敲开中国大门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是被一个,而是被众多西方列强所蚕食。清朝统治者战败后屈膝投降,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百年的屈辱和苦难,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到处寻找真理,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其间有三次大的斗争。第一次是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占领南京,纵横18个省份,显示了中国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精神和巨大力量,但终因提不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内部争斗与腐败而失败。第二次是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走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道路,被慈禧太后发动的“宫廷政变”所扼杀,前后百日就失败了。第三次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并且通过武装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随后不久,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死后,中国长期陷于军阀混战之中,国家四分五裂。

  1919年5月4日,以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巴黎和会上屈辱签字的卖国行径为导火线,爆发了五四爱国民主运动。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前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郑重的历史选择,它对中国后来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以后,立即投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以后,中国共产党日趋走向成熟,斗争得心应手。毛泽东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100多年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封建统治者勾结起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受苦受难、国内战乱不断、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依据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结合中国实际,中国不是从资本主义,而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所建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10月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他还为党制定了“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基本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短短7年,在外有帝国主义封锁和内有敌对势力破坏的形势下,我们党以“两个务必”、“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从事新中国的建设,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其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一是国体。我们没有照搬苏联的国体,而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它更适合中国国情。二是政体。我们既没有照搬苏维埃,也没有采纳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政体和国体相适应。三是政党制度。我们既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也不搞苏联的一党制,而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这一崭新的政党制度。四是国家的结构形式。在制定《共同纲领》、筹建新中国时,毛泽东、周恩来远见卓识,确定不搞复合制即联邦制,而是在统一的共和国内的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四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政治问题的产物,完全是独创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长远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国初期,我国有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后,我们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农业,我们通过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主要采取供销合作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逐步把大量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我们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为主的初级形式到公私合营的高级形式,逐步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将民族工商业者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大创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与其相适应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此外,还推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样,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一个人们梦寐以求的、优于旧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没有引起大的社会震荡,工农业没有减产,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虽然中间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过粗等,但这毕竟是第二位的。

  总括上述,人民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第一个课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第二个课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也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国初期,我们在缺乏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提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因此,我们的制度、体制和政策,都有苏联模式的烙印。后来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感到苏联某些经验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经过慎重考虑,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系统思路。其主要内容有:

  一是关于区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主要是三个“坚持”,即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二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步骤,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是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四是关于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五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之后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认为后一阶段的时间更长。六是关于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提出中国的建设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但不排斥外援。七是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八是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强调要处理好如下五个关系: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国家、集体和个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提出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九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理论构建。毛泽东针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支撑。

  上述九条,就是在艰辛探索中所初步形成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内容。应当说,这条道路既针对和有别于苏联模式,又没有完全突破苏联模式。所以说没有突破,是因为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一些基本点仍然存在,如所有制结构的纯粹公有制,管理体制的单一计划经济,以及封闭式发展等。但即使如此,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开采大庆油田,原子弹、氢弹爆炸,发射和回收卫星,建设武汉、南京长江大桥,修建成昆铁路,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都发生在这个时期。遗憾的是,这条建设道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等的干扰,没有一以贯之地走下去,但是探索中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二大以后,在毛泽东同志探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在探索中坚持了毛泽东正确的东西,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并有许多新的创造,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条道路的主要标志,一是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和框架中进行,从而保证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构成这条道路的三项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三大以基本路线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方针,以保证始终不渝地坚持走这条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13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制定了趋利避害,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努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三是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了新内容。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把发展引上科学发展轨道。二是坚持和谐发展。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坚持和平发展。中国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一条既有利于中国又有利于世界各国“互利双赢”的阳光大道。

  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毛泽东同志开始探索的,邓小平同志奋力开辟的,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不断拓宽的道路。这是一条能够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惟一正确道路。新中国在这条道路上走了6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使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人民币,在世界上的排名也由第11位跃升为第3位,外汇储备跃升到世界第一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向前推进,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和扩大。国际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称赞和看好中国的发展道路,惊叹中国的发展正以“最快速度”改变世界。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是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执笔:赵曜)



  阅读:4345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