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我看21世纪的“中国道路”
作者周天勇              日期:2013-03-05               阅读:4874 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的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但是,发展社会主义不能忘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长时间里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上,实行国有经济(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经济,但资源配置方式实行的却是计划经济。实践证明,在这种社会主义模式下,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这种社会主义实质上 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们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解放了思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体 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优势。邓小平在1984年6月30日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在1985年4月15 日又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 后,我们党的工作转向了发展生产力,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0多年来,我们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创造了“中 国奇迹”。实践证明,贫穷的平均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90年12月24日也说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上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而,在民生和共同富裕方面,从目前收入分配的 格局看,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GDP中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城乡差距在继续拉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 距较大。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有效的战略和对策加以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局面可能会恶化。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利于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公平,如 何解决安居乐业这样的民生问题,如何提供公共服务,这对于我们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

  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正处于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既不可能在传统和静态的农业社会中,搞一个分配平均的农业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像一些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北欧国家那样,搞得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大部分人口都在城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上对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议论很多。有人认为:实行个体私营与市场经济,必然会造成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并且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 两极分化,进而把邓小平同志设计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视为总根源,因此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需要重新回到计划 经济体制上。也有人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是经济从落后向发达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必须得经历基尼系数拉大这样一个过程。国外有的学者也议论,认为中 国共产党发展经济有办法,但是对消除贫富差距没有能力和办法。这就给中国共产党人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难题:中国共产党到底有没有能力和办法控制住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并实现共同富裕?

   我认为,通过东亚、印度、拉美的比较,通过我们自己各省区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完全可以在二元结构急剧转型的过程中找到一种综合和有效的办法,来控制住 两极分化,并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理想。未来30年,在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在解决强国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富民的问题,控制住城乡间、居民 间、地区间和行业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其在“十二五”期间能得到缩小,在未来十年中得到显著缩小,争取将基尼系数控制在0.35以下的水平,最 后建设成一个生产力发达、人民共同富裕、国家强盛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目的,也是中国人未来理想的综合体现。而要实现这个理 想,需要选择一条能实现理想的道路,这就是“中国道路”。那么,什么是21世纪的“中国道路”呢?概括起来说,我认为这条道路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调整城乡、产业和企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顺应中国人成为城市人梦想的最大要求,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创业及就业与 城镇化互动,从而解决由于城乡、产业和企业规模结构扭曲导致的就业困难、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率低和城乡及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等问题。

   二是实施赶超型科技进步战略。在科技进步方面,逐步放弃模仿和跟随战略,采取同步战略,或者赶超战略,利用中国制造成本和研发成本都低,人力资本规模越 来越大并质量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市场规模大等这样一些优势,在产学研之间,在技术——小规模生产——产业化等之间,形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 机制,通过科技快速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大的制约,使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三是克 服利益梗阻,坚定地推进改革,形成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为此,需要坚定而有魄力,果断推进资源价格、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国有经济等体制方 面,下决心解决一些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抑制创业就业、导致两极分化的深层次体制问题,经济改革是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梦的必由之路。

  四是深入推进政治、社会、文化等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人不仅有物质生活之梦,还有精神生活之梦。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处理好中国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政治模式与经济模式的关系,坚决并逐步地推进党内民主、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发展和培育社会组织,发挥好宗教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改革,形成自由、民主、公平、公正、平等、正义相融合的社会主义社会新局面。

  (作者为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阅读:487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