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新阶段改革的起点与趋势
——评《2008’中国改革年度评估报告》
作者张卓元              日期:2013-03-11               阅读:5143 次

   对全年改革做全景式的回顾与点评,并且对下一步改革提出对策建议,这是每年岁末年初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成果形成了《年度改革评估报告》这一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品牌。迟福林教授主持、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的《新阶段改革的起点与趋势——2008’中国改革年度评估报告》,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7年10月召开的十七大,对3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和评价,并且对下一步改革做了总体部署。在这一背景下,这份评估报告的推出是及时的。报告以社会发展阶段变化为主线,客观分析了我国改革在历史新阶段的阶段性特点和基本趋势。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我国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背景。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而全面、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由此使我 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如评估报告指出的,当前,我国已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到发展型社会,“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这 一变革,既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例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巨大潜 力同资源环境约束、同经济增长的机制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滞后之间的矛盾等,日益突出。

  从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周 期性、阶段性特征出发,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因此,报告鲜明地提出,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新矛 盾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有赖于推进全面改革。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政 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由此,要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这是新阶段全面改革的实质所在。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报告对如何推进全面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报告认为,在全面改革的新阶段,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明显增大。 全面改革的实质性进展,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近几年,虽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同经济体制改革的 实际进程相比,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当然,这是过去渐进式改革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无论从发展的矛盾还是改革的实践来看,都需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特 别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以实现全面改革的新突破,以此摆脱改革攻坚“久攻不下”、经济社会领域多项重大改革难以突破的局面。

  可喜的是,2007年我国已经呈现出全面改革的态势,改革不仅在整体上有所推进,而且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出现亮点。这使中央做出的推进“四位一体”全面改革的战略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以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对于未来改革的趋势,报告指出,我国全面改革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能否在未来的几年内实现全面改革的新突破,对于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极为重要。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实现由发展中大国向经济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方方面面对历史新时期改革最热切的期待。

   在改革事业中,改革理论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需要热情、持续的投入。中改院集权威专家之力,每年专题评估改革进程的这一探索,得到许多研究改革问 题的专家学者的支持。我认为,无论是政府官员、改革理论研究者、改革工作实践者,还是关心我国改革进程的国内外公众,这份报告(以及前三本报告),都有非 常大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研读。



  阅读:514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