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
作者王景新              日期:2013-04-16               阅读:4314 次

我们感到城乡发展是一个过程,大概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一个结果。我们去年一月份出了一本书,叫《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如果说挪威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政治目标的话,我想我们《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应该是一个经济目标。我这里想对我们书里面一部分基本的观点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讲两个部分,一个是城乡一体化的理论问题。

  从渊源上来看,城乡一体化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比如城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等思想。

  第二个来源是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很著名的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

  还有一个美国的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很赞同霍华德的思想,同时也推崇亨利.赖特的主张,即通过分散权利里建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更大的统一体,最终达到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设想。

  在中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一体化经常用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很少提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我们这里有一个考证,在苏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这个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到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学科有不同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经济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统一布局,实现最佳发展,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规划,进行系统安排。生态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地区也有一些解释。我们的书上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近几年初步实践的一个简单总结。北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最高阶段,但是不是全部的乡村都转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上海认为是郊区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相适应、布局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交通网络的都市城镇体系。是城乡共同繁荣和富裕。浙江认为是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化为现代结构,是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江苏认为是在保留城乡各自特得到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形成现代文明城市与高效生态农业辉映的美好图景。

  我们做了一点归纳,觉得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第二,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事实上,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我们区域性的发展战略。第三,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现代化的交汇融合。第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不同阶段的一组相互承接的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既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乡村现代化的最高境界。

  第二,说一下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趋势。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起步最早,为什么要提出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当时考虑到郊区的发展赶不上中心城市区的发展,他们认为矛盾是“一个不足”、“三个滞后”,就是经济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从1986年起,北京郊区开始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来指导经济工作,1996年市政府下达了北京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课题。他们的研究是最早的,我感觉到他们的研究是处在全国的领先水平的,但是实践上要让位于上海。上海的城乡一体化起源于中心城区向工业向郊区扩散,1984年制订了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概念。1986年1月***同志在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确定红桥镇等13个集镇作为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试点。九五期间,上海基本上形成了“三环十射”为轴线的初步体系,他的实践是处在全国的先列的。

  苏南的城乡一体化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中前期,围绕耕作机械化、农艺科学化、经营规模化、富裕社会化农民知识化,八十年代中后期,他们形成了“三为主一共同”的苏南模式。90年代以来提出了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目前这三集中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共同行动。到了新世纪,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战略。

  浙江的起步要晚一点,2004年省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但一开始就表现为猛烈而有效的实际行动,2004年底,省委出台一个《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纲要》。到了各个市他们制订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之外的7个专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交通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等等,非常具体。

  城乡一体化我觉得有两种模式,一种就是苏、浙模式,它是以现代社会结构代替城乡二元结构,在省的范围内精心营造若干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郊区、农村中心城镇五位一体的网络体系,追求省域内的快速、持续、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共享现代文明。北京上海是另一种模式,它的区别在于,虽然也是一个行政区,但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地理区域,因此他所追求基本上是一个中心城市、城市群落及其郊区的协调发展。

  国际上讲的乡村城市化跟我们讲的不一样,他们讲的是一种逆城市化现象,是讲的城市中心产业是郊区居民的转移。这里我不重复了。

  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城市与乡村居住环境的多样化,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城乡优势互补,如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我最后想做一个小结。根据当前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他们提出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有人说王景新,城乡一体化有可能吗?我们现在农民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怎么解决城乡一体化。我觉得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东部已经成了具体的政策和战略,但是推行中确实有一些问题。我想做一些声明,第一,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资源的统分统配,更不是强势集团继续剥夺弱势群体的借口。第二,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而是更加彰显城乡社区不同的景观、风格和功能,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第三,城乡一体化不是新的绝对平均主义,因此绝不能牺牲城市的效率求得低层次的平衡,也不是拔苗助长。第四,城乡一体化需要区分层次,这个是有差别的。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2006年11月25日,由中改院和中挪社会政策论坛联合主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国际研讨会在海口开幕。此文为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景新的主题演讲。)



  阅读:431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