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研团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生德育体系 |
作者:岳云强 日期:2013-09-26 阅读:713 次 |
许利民 吴海燕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日益增多,以传统横向班级模式开展研究生德育逐渐不再适应时代需要,亟需改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生德育管理模式,即以科研团队为主体的纵向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为研究生德育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 德育 科研团队 纵向班级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0-00000 引言 研究生是高等学校为国家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是高等学校的主要使命之一,他们能否成才不仅关系着研究生自身的成长,也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对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1][2]。 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其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研究生群体在年龄、个性、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学习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使德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是目前德育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研究生大部分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作为一个数量激增的群体,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少数人道德水平不高、存在信仰危机、心理不健康、学术失范[3]等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都与德育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研究生德育教育也是大多数高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4]。如何通过切实手段推动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开展,提高教育成效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德育教育者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教育模式问题,只有建立了科学的教育模式才能将德育教育理念深入贯彻到学生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阶段研究生德育模式 笔者在研究高校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时发现,目前的研究生德育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本科生模式、教工模式和研究生模式。本科生模式是基于研究生仍然属于大学生群体的考虑,将研究生德育纳入到本科生的德育工作系统,不设专门机构。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大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和德育教育资源,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优越性。缺点是由于学生工作面广,本科生比例大,研究生群体容易被忽略,成为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教工模式是将研究生看作科研人员,纳入教工思政体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认识到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不同,让研究生参加教工的日常思政学习和活动,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的开展。缺点则是忽视了研究生仍是青年学生的事实,德育工作的开展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生师比激增的情况下,教育作用难以深入。研究生模式则是将研究生院(处)的某一部门作为学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负责部门。这种方式既考虑到了研究生作为大学生的特质,也将其与本科生区分看待。德育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灵活性更强,同时又与研究生其他日常管理紧密结合,使工作开展更有成效。 目前,研究生德育教育模式多采取第三种--“研究生模式”,由学校研究生院(处)统一负责,各个学院分头管理,设置专兼职辅导员具体实施。各个学院的研究生专业相近,课程学习集中,管理方便,以往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模式的优越性。 但是在现有研究生管理模式下,研究生一年级集中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二年级开始从事课题研究,三年级准备就业,德育工作部门与导师均无法系统、深入地完成德育指导,普遍存在德育与科研脱节、导师无法发挥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作用的现象。 在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生德育状况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密切,交流频繁。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多涉及科研,而很少有导师会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如果能够通过努力将导师纳入到系统的研究生德育教育体系中来,将会对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本质上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 二、将德育教育细化到科研团队中,构建科研团队德育管理模式 目前高校大力提倡科研团队建设,大多数导师都归属于某一团队,实验室地点相近或在同一地点,学生集中,课题相近。同一团队中的科研教师和学生之间有较强的归属感。因此针对上文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推动科研团队的德育管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三级别管理模式 建立学校、学院、学科点(科研团队)纵向班三级管理机制。由学校总体负责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规划和指导,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和学院学科特点开展具体指导工作,由辅导员、科研团队班主任和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负责人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利用各级力量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 2、建立科研团队班主任制度 要将科研团队纳入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阵地,首先需要加强队伍建设。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教师担任本团队纵向班级班主任,负责团队内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改变以往以年级、专业来划分班级的方式,适当调整传统班级班主任职责范围,全面负责科研团队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团队班主任应负责完成团队内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建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除此之外,提醒或主动组织导师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交流、建立德育部门与导师的有效沟通渠道是团队班主任区别于其他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团队班主任的设立可以进一步充实研究生德育教育队伍,实现了由研究生院(处)研工办、学院辅导员和团队班主任的三级德育体系,有利于密切德育和科研教育关系,寓德育于科研教育中,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在德育教育的基层,对德育教育的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将班主任队伍建设到团队中,是实施科研团队研究生德育教育模式的基础。 3、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建设学生党支部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是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而学生党组织是实现德育教育这一功能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党建工作也是如此[5]。如何做到在各级组织中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以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四级思想教育体系,需要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建设党支部,团队内的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对党支部工作进行领导。在科研教师领导下的科研团队学生党支部,可以利用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影响和教育研究生党员,还可以有效的将党支部内部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学生党员的培养做到实处。将学生党支部建在科研团队上还可以保证学生党员队伍在科研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选拔思想政治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积极分子进行培养,促进团队学生科研风气建设,团队党组织也可以成为团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抓手。 在科研团队纵向党支部基础上,还可以开展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共建工作,研究生支部充满青春活力但理论基础较差,教工支部学识渊博但活动开展较难,两者共建可以互相弥补对方不足,吸纳优势长处,使研究生党支部在简单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增强理论修养,使教工支部更容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增强凝聚力,同时也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促使研究生更快更好的融入科研工作中。 4、以科研团队为基础进行学生组织建设 传统班级组织是以学院内的年级、专业进行划分。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评优活动等德育教育手段通常都以班级为参与单位[6]。在科研团队德育模式下,可以建立科研团队纵向班集体。纵向班级内的研究生来自于同一科研团队,团队对研究生有较强的约束力,因此纵向班级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更强,有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班级内部高低年级学生都有,也使班级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纵向班级应与普通班级一样,享有作为基本单位参与校园文化生活的权利,承担参与学生自我管理的义务。建立以纵向班级为优先划分的宿舍分配制度,建立以纵向班级为基础的奖、助、贷制度等。学校或学院可以搭建各个纵向班级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文体活动平台,使从属于不同纵向班级的学生有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在设立科研团队班主任的基础上建立团队学生组织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校方充分给与学院根据科研团队纵向班集体和纵向党支部建设情况进行评优、奖励的权利,促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教师师德建设。在纵向班集体内部也有利于学生更快进入研究生角色,理解和融入校园文化、学院文化和班级文化,易于迅速掌握基本的学习和科研方法,为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研究生科研团队是以相同学科方向为基础,以导师为团体纽带自然形成的集体,更容易形成团队意识。在集体中有高年级学生也有低年级新生,各方面交流密切,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人格成长。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团队情况的不同,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科科研工作场所相对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等,需要学校或学院全面协调,在政策和硬件上予以支持。同时,纵向班集体及党支部的建设必然会削弱现有的平行班集体在学科交叉、全校大型活动对学生吸引力方面的优势,这一点可以通过多开展交叉学科间的纵向班集体活动,大型论坛交流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等进行弥补。 以纵向班级为德育教育的基本单元,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功能和各种管理模式的优势,使研究生德育教育做深做实。科研团队纵向班集体凝聚了班级内部同学和导师与学生的感情,为吸引科研资源进入学生德育培养提供了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解决目前研究生毕业后与学校和导师联系不强、在校生较难获得毕业校友指导支持、在校大学生较难融入社会、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费短缺,资源匮乏的问题。相信由导师、校友、班主任、辅导员、各年级研究生博士共同策划和参与的班集体社会实践比起传统的社会实践更能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同时纵向班集体也不是万能药,要充分考虑所在学校学科、研团队,教师队伍、学校文化、学生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后再做决定。中国的教育发展证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一刀切和生搬硬套都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参考文献 [1] 梁莱歆:谈大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学术道德的培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2月 [2] 张养志:把握研究生群体特点 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德育教育,2008年2月 [3] 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1月 [4] 姬广军:论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14期 [5] 郭巧玲:结合研究生特点探究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对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2月 [6] 陈迅、马亮:高校研究生和谐班集体创建的思考与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