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困难学生人格特征与学习状态的相关研究 |
作者:岳云强 日期:2013-09-26 阅读:675 次 |
王小健 贾涛 李琴 孙忠博
摘要:影响大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很多,人格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格特质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学习成绩与部分人格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措施,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优化和塑造他们的人格结构,促进其健康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 人格特征 学习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经济困难生,其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统计指出,2004年我国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为20%,已达240万左右。截止2005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94万左右;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8%,人数在123万左右。据统计2006年我校入学的新生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占到了22.8%,特困生占到了15.2%。有关专家预言,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个数字将会呈上升趋势。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它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 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国家及各高等院校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开展了多种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困境。但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贫困大学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而产生的在心理、学业上的压力等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学习成绩与部分人格特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便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情况,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优化和塑造他们的人格结构,促进其健康成长和成才,并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人格定义 心理学对人格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独特性特点是人格测量的前提,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可靠和科学的心理测量之一,其功能在于区别或说明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特性异同。人格既是一定社会塑造与文化积淀的产物,又是个体适应环境、主动选择与积极创造的结果。国内外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极为广阔,所涉及的内容有:大学生的智能状况,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等等。 2.经济困难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高校中,有60%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经济困难学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报告指出,40%的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有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在经济困难学生中男生的心理比女生健康,女生较胆怯害羞,多愁善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爱和同学交往;男生则表现为容易激怒,争强好胜,敌对心理强。以上是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而不同人格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压力体验和应对方式,而后者则是影响心理健康更为直接的因素[1]。很多学者都使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这一本质特征上来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研究发现[2]: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人格特质与普通大学生大体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在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敏感性上的差异值得关注。部分贫困大学生具有自卑、焦虑、成就动机强、兴奋性低、敢为性低、怀疑性低、内向、新环境中成长力强,以及恃强性较低、幻想性较低、世故性较低、自律性较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格特性。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将贫困大学生分为5类,分别命名为自励奋进型、自信上进型、自卑拼搏型、自卑挣扎型和自轻自弃型。自励奋进型经济困难学生的特征是成就动机非常强烈,树立的目标很高,因此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仍不满足,认为自己并未达到应有的成就,从而带有自卑和焦虑情绪,对前途感到忧虑和紧张。这类学生智商并不是最好的,但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且做事认真执着,异常用功,以高目标不断激励自我,不辍奋进;自信上进型经济困难学生成就动机适中,学习成绩良好,自立自信,无焦虑和自卑情绪,生活轻松愉快, 做事认真负责;自卑拼搏型的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定自卑倾向, 容易紧张忧虑,不大喜欢与同学交往,但成就动机较强,仍然努力学习,力争获得更大的成就;自卑挣扎型的经济困难学生成就动机很高, 学习成绩却很差,因而他们极为自卑焦虑,内向孤僻,已显现出较重的心理失衡和情绪障碍;自轻自弃型的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差,各方面表现不佳,已经开始自暴自弃,丧失上进心和目标,变得麻木不仁,不再自卑、焦虑、紧张和忧虑,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3.高校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现状 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往往靠父母兄妹辛勤的劳动和节衣缩食得以维持。这些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无不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亲人,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成才道路异常艰难,他们的学业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少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难以为继,面临失去学位或不能毕业的危险。各高校一般不统计经济困难学生不及格的总体数据,主要是因为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社会的极大资助和关注,生活困难是第一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传统观念认为:家贫的孩子早懂事,贫困的孩子在学习上一般不需要家长和老师操心。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学生评优、助学贷款、社会资助等,都会发现这样的尴尬:经济困难学生中很多人不符合申报的条件。大多数高校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在30%左右,而据调查,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仅为23.8%。 4.大学生尤其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成绩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才的成长不仅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关, 而且与非智力因素的人格因素有很高的相关性。很多研究也表明凡是取得高成就的人大多都具有完善、健康的人格。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推孟(L. M. Term an) 等人对1500名超常学生进行了长达50年的追踪研究, 他们通过对其中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各150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 发现两者之间在智力程度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而“人格因素是取得成果的极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卡特尔也认为,人才成就的75%取决于人格。Leino,J1和Linstedt,J1P1等的研究认为,包括人格特征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学习成绩优劣的最主要原因[3]。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大学生学习成绩与人格特征相关性作了深入的研究。罗标等[4]研究发现优秀组大学生乐群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等因素的标准分明显地高于不佳组,说明了16 种人格因素中,这些因素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乐于合作、热情主动、敢做敢为、持之以恒、自律自制,以及减少忧虑,降低紧张,避免不良情绪的困扰,对于提高学业成绩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学习成绩上的差异通常被认为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已有知识基础作用的结果。当然,这个问题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贫困的原因,这个问题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显著。人格特征对于贫困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学习成绩优良的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较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但性格偏内向,对周围的人或事过于敏感,抗挫折能力弱,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学习成绩落后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难以集中精力于学业,且思维能力欠强,心理健康水平不够佳。又研究表明[5]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业成绩优良组与中等组相比,在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从事专业有成就、新环境中成长力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优良组与落后组相比,在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自律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从事专业有成就、新环境中的成长力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中等组与落后组相比,在自律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情绪稳定、持之以恒、敢做敢为、自律谨严等人格特征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关注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现状,分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对学业成绩不佳大学生尤其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能就学业成绩讲学业成绩,应当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帮助他们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人格因素,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5. 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及学习困难的原因 5.1 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1)“金钱观”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经济困难学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经济困难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导致心理失衡。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游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因为缺钱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的狭隘理解之中,极易形成“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同时一些家庭富裕的同学在集体活动时表现的很大方,得到很高的认可度,而此时经济困难学生就像一个弱势群体,经常受到特殊照顾。于是,贫困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2)社会保障机制的落后 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也造成了经济困难学生学业难以为继。农村的孩子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读书成了摆脱贫困跨出农门的唯一出路,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更加埋头苦读,成绩也是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却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构成主体。我国教育储蓄基金所覆盖的群面相对狭窄,很多的贫困家庭并不知晓这种基金的存在,并且基金所针对的又是有固定收入的小康家庭,农村的孩子根本得不到社会保障机制的帮助。正是社会的福利和保障机制的滞后,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经济困难学生往往难以得到长期有效的帮助。 (3)就业压力使经济困难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期,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很难找到合乎心意的工作,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使他们通过毕业还债改变贫困的希望变得不可靠,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 5.2 社会及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不够或方式不当 (1)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 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学校的极大关注。但是,冷静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经济资助方面,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的相对较少,造成助困与育人相脱节,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为贫困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也会影响了人的健康人格发展。在大学生求学期间,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型的时期,不健康的心态和心理问题必将影响其人格发展。因此,在强调和谐社会、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今天,如何对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经济困难学生人格培养,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刻不容缓的事情。 (2)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不当的影响 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实施不当也无意中加大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各种资助工作,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当,更有甚者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种广告效应,使一些学生虽然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精神上却遭受了挫伤,感到是在接受施舍,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心理,于是出现了逃避、抗拒的症状。自卑和自尊的矛盾心理冲突,形成了经济困难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5.3 物质生活的压力是形成其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1)学费压力的增大 2000年,全国高校收费大都达到了5000元以上,2006年《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显示,28.3%的学生不能保证家里有这个支付能力。高校收费的增幅与我国人均收入增幅不相称,无形中造成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快速攀升,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倾尽了家庭所有收入,甚至还借了不少外债,经济上的压力使经济困难学生感觉到自己承受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容易引发学习、生活中的种种紧张、焦虑和不安。 (2)经济压力导致的交流困难 贫困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由于经济上的困难,有很多的集体活动不能参加;同学之间经常会聚餐,但作为经济困难学生,吃饭都紧巴巴的,自然也就没有那个闲钱了。这对同学之间的交流会存在一定的阻碍。这使得在一定的情况下把它们分离成为一个特殊的部分,并非外在群体有意的施压,而是他们本身就承受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抑郁、自闭失落感。 (3)资料、工具的缺乏 目前随着高校考级、考证、考研以至于就业的竞争不断加剧,经济状况正常的学生都会参加一些辅导班、购买大量的教辅资料、大量的电脑编程等操作训练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无力报名辅导班和购买大量辅导书的经济困难学生首先在学习的资源上处于劣势,这也会对同学的心理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5.4经济困难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欢和同学的羡慕。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上“佼佼者”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同时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加之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异,经济困难学生原先在中学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高校的课程学习,自然对学习感到吃力。有的学生尽管学习非常刻苦,但成效不大。许多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走出落后的地区是完全适应了应试教育,他们除了学习外,几乎没有什么特长,个人的综合素质一般。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活困难的烦恼,等等,都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烦躁、抑郁、失落和焦虑。 6.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自身素质的对策 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问题将是高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6.1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教育者更多关注的一个问题。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现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现代人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怎么让他们拾起成功的信心,点燃他们奋斗的激情。让他们由内而外的审视自己,修炼自己,利用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并乐观的对待人生是以后的资助工作要大力加强的方面。 6.2 经济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勤工助学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根本宗旨,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应遵循这一宗旨。我们要积极探索通过经济资助和勤工助学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新机制,使他们在接受资助和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接受自尊、自立、自强的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勤工助学可谓是最有悠久历史的资助项目了。从国内到国外,有无数的志士仁人,成功人事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历程。直到现在,很多的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几乎大都是通过此项“资助项目”才得以顺利完成自己学业的。可见勤工助学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乃至成为成功人士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勤工助学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具有直接的作用。学生在获得相应报酬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锻炼,具有修身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本身更能珍惜自己的光阴和金钱,有利于他们形成勤俭节约,珍惜周围一切的素养。勤工助学能培养学生奔赴工作岗位之前的诸多能力,使学生更早的适应大公司人才招募的战略转变,满足更多单位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出色发挥自己的能力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就业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3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只是仅仅限于贫困生,几乎所有的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考入大学的一个迫切要求就是能在读大学期间能够得到各种能力的培养。那么对于综合能力比较欠缺的贫困生,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开辟更多能力培养的课程则是以后资助工作也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发展援助”的原则灵活为贫困学生开设一些免费课程,例如:演讲、英语口语、计算机技术普及等等,来弥补在大学以前因为地方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困生各项能力的欠缺。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下大功夫组织和支持贫困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外界事物,增强他们处理事物的能力,增强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普及他们的文明礼仪,同时也加强了他们的信心,调节了他们的心情。 6.4在就业观上要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做指引 当前就业压力大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一个最现实问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对自己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梦想能够进入知名企事业单位,施展自己的报复来改善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很明显,大学生的高期望值和当前的就业情况形成了矛盾。怎么能让贫困生来正视客观实际,以非常平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来进行就业选择是摆在每一个高等教育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做好大学四年的全程就业指导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当在新生入学初就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要教育他们在就业时将眼光放长远,客观的分析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把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客观实际相联系,坚定自己的信念,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教育贫困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国家的需求,迈出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一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在校期间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有直接的关系。分析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的人格特征为工作的一个抓手,是提高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帮助学生成才的前提。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以奖、助、补、减、贷为主体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多元化物质资助体系,而在对贫困生的引导、转变其思想、心理教育等精神层面的资助相对较弱,如何让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完成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是我们大学生资助工作者当前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相信,随着高校贫困大学生工作的深入开展,育人理念的不断加深,服务理念的广泛渗透,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贫困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风貌、社会经验、适应能力将会大有改善,贫困生中将会走出更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武斌.人格选择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127. [2] 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35-438 [3] Leino , J1 &Linstedt , J1P1 A study of learning styles1 Research Bulletin , 1989 , 72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University of Helsinki1 [4] 罗标, 陈维.大学生学业成绩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3(1) [5] 孔德生.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2):126-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