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8日 星期五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专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虞云耀
作者虞云耀              日期:2013-01-05               阅读:5203 次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隋笑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近日,记者对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虞云耀进行了专访。

  问: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标志着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科学回答了新阶段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和灵魂是创新,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贯彻,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达到了新境界。

  问:十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原因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懈奋斗取得了伟大成就。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扎实推进。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创造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正在形成。五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总之,十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和进步,归根到底,是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科学发展观带来了中国大地的勃勃生机。

  问:当前,我国面临一些“两难”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如何才能有效解决或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一方面,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不相适应;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另一方面,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就斐然,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改革发展成果未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各种风险明显增多。这些“两难”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无法回避,解决起来的难度相当大。但只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或化解。

  问: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下更加坚定的决心。科学发展观的道理并不难懂,真正落实却非常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的任务,要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当前实际情况看,这些举措主要应该是: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从整体上讲,要全面审视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订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各个具体方面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在出台新的更有力的举措的同时,必须健全完善相应的制度去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阅读:5203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