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抵御执政风险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作者刘昀献              日期:2013-03-11               阅读:4933 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肩负着在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同时也面临巨大的 执政风险。这种风险既有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风险,也有来自自然界的风险,既有党和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风险,也有党脱离群众酿成的风险。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特别是原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失去政权的教训来看,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是最大的风险。在新形势下,我们 党只有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才能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 导核心。

执政风险是执政党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政党只要处于执政地位,就不可避免的面临执政风险的考验。如何应对执政风险的考验,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 产党执政60年来,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一贯重视执政风险的考验问题,在深刻认识执政与 马克思主义、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执政与改革开放、执政与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以及执政与党的自身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系统阐述了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 的思想和理论,并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考验。

建国前后毛泽东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在走上执政地位后,责任更重了,考验更多了,他把我们党从农村到城市,从武装斗争到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比喻为“进京赶考,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阐述了对执政风险问题的新认识:一是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要亡党亡国。二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有可能使中国共产党丧失政 权的危险。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他进而把执政党的党风和反腐败问题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指出执政党 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1] (p32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曾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 深刻分析了党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变化后,执政党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新考验,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 力”两大课题[2](P9)。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 危机影响深远,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 主义抬头,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 社会转变、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 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从党自身来看,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新时期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但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些领导干部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脱离基层、脱离 群众、脱离实际,甚至严重损害群众利益。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 使命实现,使党面临新的执政风险和考验。

随着执政环境的新变化,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风险意识逐步强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8处提到风险,指出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 险增多,要求全党认清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12次提到风险, 指明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 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关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通过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 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要求全党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

在2010年4月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醒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执政风险的广泛性,要居安思危,努力“战胜在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和考验的 严峻性,指出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 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 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4] (p10)。并明确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4] (p14)。

应对党执政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党在新的形势下要防范和抵御执政风险,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防止和克服脱离群众的现象,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将一事无成。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只有仅仅依靠人民群众, 才能始终有坚如磐石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为人民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 手,争取和创造美好生活;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就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我们党要有效防范和抵御执政风险,就必须密切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彻到一切执政活动中。

在经济建设上要着眼于人民富裕幸福,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从城 乡和区域发展情况看,虽然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发展的成果要体现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上。

在政治建设上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人民民主是我 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民主政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 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继 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在文化建设上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增强人们的精神力 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精神上的旗帜。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 更高要求,文化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 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自豪感;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同时,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 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社会建设上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 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因而,我们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建设,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要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 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正确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和满意程度统一起来。要遵循社会发展规 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 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相信人民、仅仅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继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的考验,顺利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胡锦涛.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4-07.

[4]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4期



  阅读:4933 次

刘昀献的文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
中国是当今世界最有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地方
对10 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思考
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扩大选人用人民主
苏共精英的退化与苏共败亡
关于党群关系问题的思考
坚持把“最高标准”贯彻到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
百年困惑的破解
艰苦奋斗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面临的十大执政风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超越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
知识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还是国际社会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思考
中国共产党90年的辉煌业绩和基本经验
选好“班长”,须把握什么?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抵御执政风险必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新时期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发展与实践创新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