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关键发展时期的关键精神状态
作者包心鉴              日期:2013-03-11               阅读:5214 次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关键的发展时期,必须树立关键的精神状态。我 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 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

   国家兴盛,匹夫有责。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支柱。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于我国当前关键时 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能否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直接关系到我国关键发展时期能否顺利推进。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发展规律,积极吸收人类现代文明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本质、状态、目标与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突出地体现在这一战略思想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建党与执政,首先有个“为了谁”的问题;建设与发展,也首先有个“为了谁”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核心,从根本上回 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 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个主体因素,为了人这个主体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 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生动体 现。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作为本质,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坚持和丰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要在于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辩证法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要素、各个层面之间,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坚持全面地发展、协调地发展和可持续地发展,而绝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抓其一点不及其余。

  总之,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重大责任。我们必须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强烈的忧患意识:应对前进中困难与问题的高度清醒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个奋发有为的政党与民族必备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品格。常怀忧患,可以使人头脑清醒,永不自满;常怀忧患,可以使人警钟常鸣,永不懈怠;常怀忧患,可以使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尤其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信心百倍地看到,通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尤其是“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已经有了更加良好的基 础,我国正在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新的历史起点已经奠定,我们伟大祖国正英姿勃勃地展现在新的起跑线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 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些困难和问题还相当严重,我国也进入了一个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高风险时期。如果对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把握得不好,处理得不 当,就有可能使问题增生,矛盾激化,这是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和深为忧虑的。

  一是城乡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当前“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别是2.56:1,2003年达到了 3.24:1,2004年则上升到4:1。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居民收入方面,而且还突出地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越发明显,农民在就业、社保、教育、卫 生、文化、福利、环保等公共事业方面,与城市居民差距拉大。

  二是地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国全面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80年的50%提高到了2003年的59%,而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和16.5%。

   三是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社会贫困问题愈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的基尼系数,1979年为0.31,1988年为0.38,1994年为0.434,1997年为0.455,2003年为 0.53,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四是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压力日益加大。在城市,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 人,下岗失业人员1400万人,每年有2400万人需要就业。而国家每年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仅900多万,远远不能适应劳动力的需求。在农村,劳动力约 4.9亿人。土地只能容纳1亿左右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可以安排1.3亿左右的劳动力,到城市打工的劳动力约1亿人,还有1.6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五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明显。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还相当程度地停留在粗放型水平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六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还很不到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现代社会的政府是公共政府,政府职能主要是四大类:一是宏观调控,二是市场监管,三是社会管理,四是公共服务。这一职能设定和职能转变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七是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增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经济成分、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以及利益结构的日趋多元化,一方面焕发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也催生了新的矛盾与问题。

  八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所凸显,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九是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规模性扩张所产生的教育经费过重和劳动力过剩,已经成了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

  十是对公共权力的制约还存在着体制与制度上的缺陷,少数权力腐败问题严重依然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问题,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应对问题。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是清醒地认识问题、科学地解 决问题的必须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困难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深刻表明我们的党是保持高度清醒的党,是常怀忧患之心的党,是为人民 高度负责的党。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任何困难与问题都可以战胜。

  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高度坚定

   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宽广的世界眼光,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与民族必备的时代品格与时代精神。对于正在走向广阔的世界市场、致力于实现强国之梦的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来说,不断拓展世界眼光,以博大的胸襟认识世界、拥抱世界,以坚定的步伐融入世界文明潮流,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树立宽广的 世界眼光,要求我们对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在20世纪80年代对国际格局发 展趋势的总体判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与此相适应,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科 技信息化突飞猛进。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国 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相互补充与合作,这对我国由经济市场化走向现代化十分有利。充分利用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环境,将对外和平发展与对内和谐发 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我国关键发展时期的一种关键战略选择。

  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要求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发展走向有更加全面 的认识和深邃的把握。当代全球化的深刻社会意义在于,它既是不同社会文明的对抗,又是不同社会文明的交融。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处理好 特殊与普遍、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既要注重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又要积极吸纳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以不断提升我国文明发展的程度;既要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 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道路,又要切实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符合人类文明大趋势中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第一,必 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体制和 制度条件。当代全球化的直接动因是生产力突飞猛进,能否适应和融入全球化发展潮流,首先决定于能否在生产力发展上有一个大的跨越,同时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进行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时地推进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断 提升制度文明的内涵与程度。

  第二,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规律,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文 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既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 键时期,尤其要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 道路。

  第三,必须遵循各种社会文明长期共存、竞争比较、相互融合的规律,积极吸纳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在当代世界,各种社会文明共处在同一个历史平台上,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第四,必须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四位一体”的发展战 略。在“四位一体”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提高人的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将坚持以人为本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国关键发展时期的根 本保证。

  (作者为山东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阅读:5214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