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以战略思维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作者于今              日期:2013-03-08               阅读:3900 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期的探索历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因此,必须以战略思维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注重理论研究的全局性和系统性。
  一、用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有宽广的眼界和世界视野,把握空间上的全局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国际国内局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战略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和全局性,因此战略思维就应当把握这些维度,着眼于这些立足点去看问题、做事情。战略思维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是指从整个大的系统上去把握全局,从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等大的系统上去纵览局势的变化。因此,用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就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国际国内背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国际国内局势变化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在中国面临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等许多重要思想,积累了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重新确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年“文革”拉开的与其他迅速发展的国家的差距,使得我们猛然觉醒。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成为改革开放的号角,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世界政党格局发生嬗变,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该适应“两个转变”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成为时代提出的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关键时期,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期,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进入人均1000-3000美元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增多。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相互激荡的趋势继续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出现,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摩擦明显增多。当今国际国内局势为我国加快发展和推进改革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就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此情况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用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有历史眼光,把握时间上的全局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战略的全局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是指贯穿于指导战略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贯穿性。用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而且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任何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正确指导实践,而任何理论只有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中国的传统文化整体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总是能吸纳新的因素,自我调整,在即将断续的同时,转而迅速发展起来。否则,中华文明也不会源远流长几千年而不断,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古老文化。因此,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虽然对我国的民主政治有一定的制约,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扬弃中一定会实现与时代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必须在扬弃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毛泽东思想浓郁的中国式语言风格,丰富的传统典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迅速传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也正是紧紧联系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式,更要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思想和哲理性的言论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契合的基础。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量观等等都有某种契合之处。中国的“和合”文化,“和谐”思想等更是与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也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因此,用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在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研究,与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
  总之,用战略思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国情和国际局势,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
  各级研究机构,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以此为重点,突破单视角的理论论述,系统深入地从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角度、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领域、从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从哲学的贫困带来文化的贫瘠的角度、从党建的角度、从海峡两岸、国家战略的角度等,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科学发展观进行研究,可开设科学发展观研究专题,出一些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
  三、以战略思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要有普遍联系的眼光,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贯穿其中的共同特性是实践性。
  战略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系统性。以战略思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理论体系,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其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既与时俱进,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又一脉相承,随着中国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其共同特性就是实践性。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一项不断向前推进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推动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全方位改革开放的逐步实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末,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中国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崭新课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产物。
  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既是我国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实践结果,也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把握发展实践,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关于发展的理论,而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和协调,不只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通过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低成本、低代价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项战略性的、长远性的、根本性的战略思想,不仅立足于当前,更是着眼于长远,任何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只搞短期效应、短期化行为的,都是和科学发展观相违背的,要着眼于科学发展,解决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拓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把握,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应涉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哲学思维、国家战略、国家理论、党建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等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方面面的理论,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全局性。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系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



  阅读:3900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