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科学统筹海西区域发展的八条对策和建议
作者于今              日期:2013-03-08               阅读:4089 次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海西发展终于被实质性地提高到了国家层面,为海峡两岸未来的合作与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海西经济区发挥其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重视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进行指导和统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促进海西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进而为建立海峡两岸全面合作奠定基础。
  1.正确处理好“东南西北”关系,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要处理好“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关系。东是指隔海相望的台湾;西是指与内陆腹地的关系,包括沿海与内陆、经济发达地区与革命老区的关系;南是指珠三角,粤东地区本身就是珠三角的一部分;北则是长三角,浙南本身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东西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而南北关系同质性则大于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因此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共同发展。除了地域上的比邻之外,在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中,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整体上较海西区要优越,正确处理南北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防止台湾所转移的产业继续流向珠三角、长三角。这就要求福建9市要加强与毗邻的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11个城市的经济合作,在推进产业、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构建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使海西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但因海峡两岸局势的变化,其对外开放优势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海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必须拓宽山海协作;海西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要求积极参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加快在连接各区域的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等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海西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优势,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海西经济区内部各地区要通过科学发展实践,努力推动区域经济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快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产业和市场,加快培育和形成本区域的增长极,不断增强自身的极化和扩散效应。具体来说,海西经济区的发展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协调发展。第一层面是沿海的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4市;第二层面是沿海的莆田和宁德2市;第三层面为山区的三明、南平和龙岩3市。
  3.建立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区域合作是推动海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落实海西区域合作,巩固和扩大区域合作成果,提升区域合作质量,加强统筹协调,及时沟通情况,协调问题,应当建立起促进区域互动和整体发展的机制,包括海西经济区所涉及的23个城市和珠三角、长三角在内的区域经济联盟和协作体系建设,以及海西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协调各地区的发展。
  联席会议应由各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召集,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主要研究制定区域合作重大规划,检查督促和统筹协调区域合作重大事项,部署区域合作重点工作,集中推进区域合作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听取联席会议成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确定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指定专人作为联席会议联络员。联络员原则上保持稳定,确需变更,应及时通知联席会议办公室。联络员负责所在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工作的联系、督促、协调和落实情况的收集、汇总、分析和反馈,并根据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的工作任务,负责相关工作的对接与联络。
  4.设立区域发展基金
  建立海西区域合作新机制,合作逐步走向务实,重点推进了两岸三地的交通、科技创新、环保及能源等平台建设,探索设立区域行业协会、区域发展促进基金(特别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基金)、区域利益分享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创业风险投资等基金,逐步完善海西区核心区与延伸区、辐射区的合作机制,推进城市圈之间的合作。着力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重点专题的合作。依托海协会、海基会、台商会等协会,发挥福建9个城市作为核心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强城市间双边或多边专题合作,推进一体化进程。这些区域发展基金应当由企业主导,多渠道、宽领域地获得资金,同时要严格管理、科学使用,避免政府过多参与、干涉。全球经济危机导致许多中小型企业资金链短缺,最终陷入倒闭或萧条的境地。我国沿海地区目前的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和投融资困难。

  5.干部培养与干部任用制度

  海西区所涉及的行政区域众多,区内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多,困难重重,需要多方统筹和协调发展。这就需要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才。政府应当以提高干部执行力、战斗力、凝聚力和公信力为目标,深入推进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大力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推进海西区域内干部交流,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拔一批领导干部,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快推进海西区域全面振兴,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6.鼓励央企到龙岩、三明等革命老区发展,支持老区建设

  海西经济区既有经济较发达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温州、汕头等沿海城市,同时也有龙岩、赣州、上饶、梅州等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许多革命老区经济状况、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因大都位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畅的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目前仍然未能摆脱贫困。因此,在海西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国家可以参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给予这些革命老区以政策上的优惠、倾斜和资金上的援助;从政策措施、规划布局、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特别是对福建老区、原中央苏区县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龙岩广大老区、苏区人民应当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

  7.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协调

  应当将福建港口群建设纳入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出省交通通道建设,建立能源保障体系;扩大开放对金、马、澎货运直航口岸和航空口岸,早日开放福建对金、马、澎旅游。扩大福建对台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积极推动台湾资本进入福建金融业,推动人民币在闽台两地使用与结算。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8.文化交流与合作

  从日据至今,一个多世纪的政治分裂和将近一个世纪的经济疏离,使两岸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距离越走越远,但台湾并没有因此而从祖国分裂出去。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政治,也非经济,而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稳定性不仅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走向,有着显著的由内陆文化向海洋文化发展和融合的趋势,海峡则是人类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台湾海峡地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福建是海峡西岸的核心部分,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闽文化、闽南文化是影响海峡东岸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因而也应当是海峡文化的主体部分。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闽南文化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因此海西经济区应当利用其文化优势,加强两岸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于今,“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负责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肖劲松,博士,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研究员




  阅读:408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