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科学发展 惠及民生
作者于今              日期:2013-03-08               阅读:3917 次

  ■ 编者话: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八大报告,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记者就报告中的新提法、新亮点、新举措、新部署,专访了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主持人于今教授。

  记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您作为长期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学者,请谈谈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有何重大意义?

  于今教授: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该理论体系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哲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生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并且将这种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包含着对每一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的尊重,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

  将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关乎13亿中国人民的利益,也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对现当代世界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和执政理念的选择提供了有益借鉴。国际学者往往将“科学发展观”理解为“可持续发展观”,其实前者的内容远比后者丰富得多。可持续发展一般是指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而科学发展指的是均衡协调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强调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公平,关注环境等。发展必须关注质量,必须让全体人民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中国发展经济学。它不仅对中国人民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记者: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您认为如何才能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于今教授: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经过十来年的探索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为此,党和政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武器。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姓资姓社”的争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每一次指导思想的确立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破浪扬帆。

  改革需要新思维,科学发展需要新思路,需要各方人士、各类智库机构献计献策。为此,我国应该加快建立思想市场,发展智库产业。智库产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多个思维层面研究的综合延伸,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学科融合的载体。它通过聚合高端人才、聚集高端要素、聚焦高端产业而助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记者: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党和政府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您能否谈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认识。

  于今教授: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的内涵增添了新元素,为发展的方式确立了新坐标,建立美丽中国成为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既明确了每项建设的原则、任务和举措,又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每项建设,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总之,“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指明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记者:“五位一体”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总体布局”。其中,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是人民群众谈论较多的话题。能否就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谈谈您的看法?

  于今教授:就文化建设而言,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表现在它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而且还指出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具体路径,“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增强文化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同时,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丰富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我们应时刻牢记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题专门论述社会建设,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我国将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抓手加强社会建设。

  近十年来,社会建设成为了一个显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当前,相对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明显滞后,新一轮改革应是“以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政府的工作重点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单一中心向“以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为中心”的双中心并重转变,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抓起,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建设还要完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实现由GDP增长为核心向GDP增长指标和民生指标双核心并重。官员考核机制的转变不仅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也将促进“国富”向“民富”的转变。

  (于今教授系国家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主持人,《国家智库》总编,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阅读:3917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