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双向城乡一体化显露生机
——调查归来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厉以宁              日期:2013-03-11               阅读:5029 次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城乡经济社会总的说来都在快速发展,成就显著。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并成为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障碍。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切 实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首先必须弄清楚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有的观点我曾撰文介绍过,这里结合最近一些调查的情况谈我的新思考。

从三种资本看城乡之别

首先从三种资本谈起。在经济学里,有三种资本概念:

第一种资本概念叫物质资本,这是传统的概念。货币投入以后转化为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等,这都是物质资本。

第二种资本概念是人力资本。由体现在人身上的技术水平、知识、智慧、经验所构成。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时候起,一般都认为财 富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的。而且人力资本往往比物质资本更重要。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日本的工厂、桥梁、港口被破坏了,可是战后经济很快 就恢复了,原因是:物质资本虽然损坏了,人力资本还在,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种资本概念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这里谈的社会资本和我们现在很多报纸上谈的社会资本不是一回事,报纸上谈的社 会资本指的是民间的资本,也就是民间的货币资金。经济理论中的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是人际关系,是人的信誉。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经济为什么 发展得这么快?这是因为广东有充足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哪里呢?港澳同胞、华人华侨都是广东人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浙江经济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家庭关 系、家族关系、同乡关系都是浙江人的社会资本。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三种资本的结合创造了财富。从目前来看,三种资本中的任何一种资本都是城市占优势,农村居于劣势。

以物质资本来讲,城市的土地是国有的,所以,祖传的房子有产权,有房产证,可以用于抵押。如果城里人要创业,房产证一抵押,钱就到手了,土地不能卖,房子 是可以卖的。而农民到现在为止,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农民除了现在的改革试验区以外,承包地、宅基地都不能抵押,自己盖的房子盖得再好也没有房产证,不能抵 押。从这个角度看,农民是缺乏物质资本的。

我带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在农村调查。农民就讲了,国有土地上的房子为什么能抵押?我们在宅基地上盖的房子不能抵押、不能转让,连出租都困难?我们 问他们:出租有什么难的?农民就讲了,因为我没有产权,心中没底。租给外乡人住,他赖着不走,怎么办?他不交房租怎么办?所以,要出租,只能租给亲戚朋友 住,房租很少。

怎么让农民持有物质资本呢?除了他自己在农业、畜牧业、多种经营中可以有资本积累以外,最重要的也是现在中国正在做的叫土地确权。土地确权就是说这块土地 使用权究竟是谁的,面积有多大,都把它确定下来,通过确权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其不能被人家侵占。土地确权还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土地确权以后,实行三权三 证: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在宅基地上所盖的房屋的房产权,这是三权,给三权发证。现在在试点,以后推广了,农民的房子确了权,有了证以 后,就可以抵押。抵押和质押是不一样的。什么叫质押呢?当铺是最典型的:典当。我要去借钱,把手镯往桌上一放就可以变钱了,手镯放在他那里。到了期限,你 不还就归当铺了。所以这叫质押。抵押就不一样了,房子你照住,土地你照耕,你就把房产证、土地证往我这里一放就行了,如果你将来到期不还,通过法院来解 决,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再看人力资本。农民人力资本弱,怎么办呢?怎么造成的?这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造成的,城里的学校国家投资多,经费足,师资力量强,设备也很齐全;农村 的孩子上学,校舍差、设备差、师资力量又不足,将来升高中,城里的孩子容易一些,农民难一些,升大学就更难了。城乡比较,青年人上大学的比例,城市要比农 村高得多。这种情况是需要改变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一定要均衡化,要改革。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搞了。

两个多月以前,我带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调查组在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旗调查,在那里,所有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农牧民的孩子一律迁到城里来住校,家里穷的政府给钱,他们把这样的学校叫做“教育特区”。这样都在城里接受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

最后看社会资本。为什么说城里人的社会资本比农民多?城里人如果想在市场上闯荡,自己创业,总有熟人,什么“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都可以帮一 把、扶一把。农民的社会资本就少,特别是住在山沟里的农民,谁也不认得,对市场经济都不熟悉,这方面,农民当然收入比较少。这里要学习温州人当初的做法, 温州人是鼓励农民出来,让他们在市场中去摸爬滚打、拼搏、创业。尤其要有信誉,信誉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有信誉,就有了最大的社会资本。别人信任你,你就 可以在市场经济中施展才能了。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会,大富靠智慧。这是有道理的。现在可以补充一句,无论小富、中富、大富都要靠信 誉,没有信誉,谁相信你?谁来帮你?没有人。引一句西方的谚语,你骗了所有的人,最后你发现,你被所有的人骗了。所以,信誉、诚信,很重要。

二次分配要起到应有的调节差距的作用

在国外一般是这种情况,第一次分配是市场调节下的分配,第一次分配收入有差距,二次分配来补。二次分配是政府调节下的分配。所以,二次分配一调节以后,低 收入的就上来了,高收入的就下来。我们以往的二次分配不足在哪里呢?二次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一次分配的差距。怎么会扩大呢?因为社会保障是二元的,是 不一样的,城里的职工公费医疗,农村农民是自己花钱看病,后来才有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自己还要负担一部分钱,还有国家教育经费的分配、文化经费的分配、 卫生经费的分配等等,都是通过户口人数来分的,城市户口和农民户口是不一样的。所以,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反而扩大了差距。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加快正在进行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改革。

能人外迁和弱者沉淀的问题有办法解决

农村有本事的人,和城市有关系的人,都进城了,做工的做工,开店的开店,做买卖的做买卖,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如果这个人留在农村种地,产量低,收入少,跟城市相比,收入差距怎么不扩大呢?

怎么解决呢?能人外迁是对的,能人外迁后,愿意在外面长期工作的,听其自愿,愿意回乡来创业的,创造条件给他们方便,让他们愿意回来。

弱者沉淀怎么办?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比如,出租等等。他们自己种地,土地收益率太低,土地利用率也太低。如果 土地流转的同时给他们安置,他们的收入肯定比自己种地还多。此外,社会救济也应该跟上去,有些人该社会救济的由社会救济,这也是缩小城乡差别应该考虑的问 题。

谁来种田和种田方式的变化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了,能人进城了,老弱病残者的土地流转出去了,其中有人还受救助,社会养起来了,将来谁来种田?散户是始终存在,要听其自愿。除此之外,今后种田的主要是三种人:

一种是种植能手、种植大户。他们通过转包、租赁的办法,把自己的耕地面积扩大了。我在湖北省调查,农田种植大户,最多的有一万亩、两万亩,雇了一些工人, 全部机械化操作,规模经营。农民把土地租出去了,有的进城打工了,有的做生意去了,土地出租了以后,他们不进城的就被雇为雇工了,他们得到了租金,得到了 工资,还有其他的劳动收入。

第二种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改革开放前是不一样的。因为现在是自下而上,农民自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查组调查发现,农村中有柑橘、 西瓜、茶叶、花卉、中药材等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农民自己组成,土地入股、民主管理、账目公开,领导人员是选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农民把土地经营得更好。

第三种是农业企业下农村。农业企业下乡租地,采用高新技术,带资本下乡,带技术下乡。举个例子。我们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调查,那里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隔 岸就是海南省,那里干旱,没有大河,靠台风吃饭,产量很低,一亩地种粮食一年才三四百块钱,没有更多的收入。农业企业下乡,其中有民营企业,有港资企业, 还有台资企业,从农民手中租到了土地,规模经营。种什么呢?国外引进的新品种,种热带水果,在徐闻县大量地种菠萝,现在徐闻县农民收入提高了,菠萝产量占 到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土地租给企业以后,农民要出去打工就打工,不打工就留在当地,和农业企业签合同,当农业企业的合同工,根据技术水平,干一个月相应 地拿一个月的工资,这样农民生活就改善了。公司投资,打深井、喷灌,城郊有一片土地,上万亩,挂了个大牌子,因为是种菠萝的,地名都改了,叫“菠萝的 海”,中国的“菠萝的海”就在那里。第二个例子,最近去的,在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家民营企业,原来在浙江的,到这里来投资,经营果园,种梨,引进了韩 国的品种。业主告诉我们,种梨树一亩地五万块钱一年,种粮食一年才一千块钱。所以,农业企业下乡很重要。要鼓励更多的农业企业对农业进行投资。今后中国要 改变农民进城这种单向的城乡一体化,要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愿意来农村经营的就来农村,农民愿意进城打工的就到城里去。这样不但农业生产率会提高,城乡收 入差距也会进一步缩小。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主题延伸

“单向城乡一体化”和“双向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向的,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双向的,即:农村人向城市迁移的同时,城市人可以自愿到农村去生活、居住,也可以带着资本下乡、技术下乡,让农村居民以土地入股,走工农经营的道路。这是第二阶段。

中国应该由现在的单向城乡一体化走向双向城乡一体化。这样,不但会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会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阅读:5029 次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