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6日 星期三
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发展
作者李崇富              日期:2013-02-28               阅读:4887 次

  科学社会主义最切近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的实践运用中,是同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一起成长和发展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在随之开始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从哲学上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矛盾运动,是正确认识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必不可少的理论前提。正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毛泽东坚持唯物辩证 法,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坚持和发展历史 唯物主义。

  一是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概念。毛泽东根据经典作家反复阐述过的各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盾,也基于实践经验,概括和提出了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概念。这样,从其共性看,它指明了一切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形态,从而有助于 我们认识掌握社会发展演进的基本指导线索;而从其特殊性看,则可使我们根据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运动状况和特点,更好地认识把握不同社会的特殊本质和特 殊规律。这种历史哲学上的理论概括,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又深化了唯物史观,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明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是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 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进而阐述了社 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由此他作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 决”。这种理论观点,成为新时期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

  三是创立了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对于我国 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社会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科学概念,创立了两 类社会矛盾学说。他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在明确定义“敌我矛盾”和 “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还系统阐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严格区分、正确处理这两类社会矛盾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和情况,采 用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去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依然是正确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是提出“第一生产力”概念。如果说,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申的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那么,他在 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一种理论创新。由于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决定性和主导性的因素,所以“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不是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现象,而是当代社会技术形态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

  二是提出“体制改革”概念。体制”和 “体制改革”作为邓小平理论,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我国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抓住“体制改革”这个关键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使我国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这样,邓小平 理论就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发现了一个“体制”层次,发展和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三是提出“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社会概念原是对所有社会现象的总概括。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提出的、与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提的“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中,这个“社会”概念的外延,显然要小得多。由此有了“大社会”和“小 社会”两个概念。“四位一体”中的现实“小社会”的种种现象及其特殊本质,主要是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对象;而“大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则主要是历 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四位一体”中的“社会”概念,丰富了我们对社会有机体的认识。

  四是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要任务,也涉及到现代社会中一个重大而普遍的问题,即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两种关系。其实,该问题历来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当社会发展工 业化,才逐步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我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加之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 大而突出问题。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历史观上的新贡献。

  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分阶段的统一 的发展进程。六十年实践证明,凡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应用中使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统一得比较好的时候,社会主义事业就不断前进和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失 误和挫折。历史唯物主义在新中国六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是同新中国一起成长和向前发展的。



  阅读:4887 次

李崇富的文章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关键在于站稳立场
光明日报:开展"三项学习"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贯彻“四个尊重”推动社会进步
专家解读"三个意识"之"增强公仆意识,坚持权...
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为防止噪音和杂音出现
专家谈“三本”理念 不谋私利才能真正成为人...
马克思主义才能给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导航
必须坚持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
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本好教材
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发展
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几点认识
公仆意识警示四类现象 领导干部勿忘“服务员...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战略高度
学习马克思主义 真学真懂真信以达到真用
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是真...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
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
社科院专家:“三个意识”里“公仆意识”是根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是一项重大而紧迫...
从哲学的高度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以锐意创新的精神写好"科社"教科书
分页 1/2  [1] [2] [>>]  
 
版权所有 ©1995-2019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